《恭和御制秋晚曲宴诗》

时间: 2025-01-17 10:15:08

清时睿泽浸函生,和气熏陶万宝成。

乃即上林开特宴,更容广乐奏新声。

奉觞剑履风云合,立仗旌旗日月明。

兴国旧仪欣再读,愿观混一致升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时睿泽浸函生,
和气熏陶万宝成。
乃即上林开特宴,
更容广乐奏新声。
奉觞剑履风云合,
立仗旌旗日月明。
兴国旧仪欣再读,
愿观混一致升平。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的时节,温润的气泽滋养了万物,
和煦的气息使万宝汇聚生辉。
于是特意在上林苑中举办盛宴,
更有悠扬的乐声奏响新曲。
举杯畅饮,剑履相扶,风云共聚,
竖起旗帜,日月辉映,光明璀璨。
兴国的旧仪再度欣然阅读,
愿能见到和谐与安定的盛世。

注释

  • 睿泽:指明智的恩泽,形容君主的德政。
  • 和气:指温和的气息,象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上林: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象征富丽堂皇的宴会场所。
  • 奉觞:敬酒,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 剑履:指武士的装束,象征国家的安全和武力。
  • 旌旗:指军旗,象征国家的威严与荣耀。
  • 混一:指国家的和谐统一,安定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史浩,字君实,号孟华,宋代著名诗人和官员,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闻名。史浩的作品常表现出对政治、社会的关注,尤其注重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朝时期,正值国家安定繁荣之时。诗人写此诗是为了庆祝国家的繁荣和和谐,同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恭和御制秋晚曲宴诗》是一首描绘宋代盛宴场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安定。全诗从环境、宴会、乐声、酒杯等多个角度入手,层层递进,展示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开篇“清时睿泽浸函生”,便以清新的气候和明智的政治引入,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接着“和气熏陶万宝成”,通过描绘温和的气息如何滋养万物,表现出国家的富饶和人民的安乐。在宴会的描写上,“乃即上林开特宴”一句,将读者带入一幅生动的场景,体现了皇家宴会的盛大。

中间部分“奉觞剑履风云合”,则通过酒杯和武器的结合,象征国家的安全与繁荣,展现出国家强盛的景象。最后的“愿观混一致升平”,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呼应了开头对和谐的渴望。

整首诗既有对当下盛宴的描绘,也蕴含着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政治情怀和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时睿泽浸函生:在清明的时节,明智的君主恩泽滋润万物生长。
  2. 和气熏陶万宝成:和煦的气息使得万物繁荣昌盛。
  3. 乃即上林开特宴:于是特意在上林苑中举办盛大的宴会。
  4. 更容广乐奏新声:同时乐队奏响新曲,欢快的乐声传遍四方。
  5. 奉觞剑履风云合:举杯宴饮,剑履并立,风云聚合,气氛热烈。
  6. 立仗旌旗日月明:竖起旌旗,日月明亮,象征国家的威风。
  7. 兴国旧仪欣再读:兴国的旧礼再度被欣然重视,显示对传统的尊重。
  8. 愿观混一致升平:愿见国家和谐、安定,人民安乐的景象。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风云合”和“日月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国家的安定与自然和谐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题。
  • 象征:通过“剑履”和“旌旗”象征国家的安全与荣耀。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以盛宴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安乐的向往,同时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清时:象征着美好的时光,暗喻社会的和谐。
  2. 睿泽:代表明智的统治,体现了政治的智慧。
  3. 上林:象征皇家权威与富裕。
  4. 广乐:代表欢乐的乐曲,体现了人们的欢庆。
  5. 剑履:象征军事力量与国家的安全。
  6. 旌旗:象征国家的威严与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和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气息
    • B. 和谐的社会
    • C. 安静的环境
    • D. 明亮的阳光
  2. “奉觞剑履”中“剑履”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文才
    • B. 国家安全和武力
    • C. 酒宴的华丽
    • D. 自然的和谐
  3. 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主要是:

    • A. 春天的花园
    • B. 盛大的宴会
    • C. 秋天的田野
    • D. 冬季的雪景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李白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史浩的《恭和御制秋晚曲宴诗》更注重描绘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两首诗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美好,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