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竹岭》

时间: 2025-01-01 14:20:41

鸟道盘空一线悬,杖藜徐步出层巅。

云埋半岭疑无地,石压孤峰欲蔽天。

废寺草长时见鹿,深林径绝但闻泉。

野人好事真痴绝,剔藓题诗记岁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斤竹岭
惠周惕 〔清代〕

鸟道盘空一线悬,
杖藜徐步出层巅。
云埋半岭疑无地,
石压孤峰欲蔽天。
废寺草长时见鹿,
深林径绝但闻泉。
野人好事真痴绝,
剔藓题诗记岁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斤竹岭的旅途体验。鸟儿的飞路在空中盘旋如同一条悬空的线,作者手杖拄着,缓缓走出层层高峰。云雾缭绕使半岭看起来仿佛没有土地,孤立的石峰压得天空似乎要被遮蔽。荒废的寺庙草木丛生,偶尔见到鹿在其中穿行;深林的小径已然断绝,只能听到泉水流动的声音。山中的人们真是热心肠,痴迷于此,剔除苔藓在石上题诗,记录下岁月的流逝。

注释:

  • 斤竹岭:地名,具体位置未详,但显然是个险峻的山岭。
  • 杖藜:用来拄的拐杖,通常由藜草制成。
  • 废寺:指荒废的寺庙,表示人迹罕至。
  • 野人:指在山林中生活的人,通常与自然和谐相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惠周惕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多变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山行中写成,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省思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景象真实而生动,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这首《斤竹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作者的心境。开篇的“鸟道盘空一线悬”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仿佛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高远的空间,感受到山巅的孤寂与辽阔。接着,诗人通过“云埋半岭疑无地”传达出一种虚无的感觉,似乎置身于云雾之中,难以分辨现实与幻影。

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中,诗人不仅仅停留在景色的表面,而是通过“废寺草长时见鹿”和“深林径绝但闻泉”将自然之美与生命的脆弱相结合,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最后两句“野人好事真痴绝,剔藓题诗记岁年”,更是将自然与人的情感交织,展示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这片宁静土地的热爱。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惠周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鸟道盘空一线悬:鸟儿飞行的路径在空中盘旋,如同一条悬空的线,展现出自然的灵动。
  2. 杖藜徐步出层巅:手中拄着藜杖,缓缓地走出山顶,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3. 云埋半岭疑无地:云雾缭绕,半个山岭似乎看不到土地,塑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4. 石压孤峰欲蔽天:孤独的石峰高耸,仿佛要遮蔽天空,表现出自然的伟岸与雄浑。
  5. 废寺草长时见鹿:荒废的寺庙中,草木丛生,偶尔可以看到鹿穿行,描绘出自然复苏的景象。
  6. 深林径绝但闻泉:深林的小路已然断绝,只能听到泉水流动的声音,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7. 野人好事真痴绝:山中的人们热衷于自然的事物,表现出一种质朴的生活态度。
  8. 剔藓题诗记岁年:在石上剔去苔藓题写诗句,记录时间的流逝,体现出对时间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鸟道盘空”,将鸟的飞行路径比作悬空的线,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云埋半岭,石压孤峰”,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如“野人好事”,使得自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意象分析:

  • 鸟道:象征自由与灵动,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云与石:构成了自然的壮丽与险峻,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 废寺与鹿: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拐杖
    • C. 一种工具
  2. 诗中“云埋半岭”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人生的迷茫
    • C. 生活的繁忙
  3. “废寺草长时见鹿”中的“鹿”象征了什么?

    • A. 生活的繁华
    • B. 自然的生机
    • C. 人类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夜泊牛津》:通过描绘夜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