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葛夫人二首》
时间: 2024-09-19 22:1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葛夫人二首
作者:刘克庄
不惟婆嫂咸嗟惜,学语儿知此母贤。
味薄居常喜蔬食,心慈劝勿用蒲鞭。
若非腾上天宫里,必是迎归海岸边。
九十老农来祖奠,眼枯不觉亦潸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葛夫人的怀念,不仅是婆婆和嫂子感叹她的离去,连孩子们也在学习说话时知道她是个贤良的母亲。葛夫人平日里饮食清淡,喜欢吃蔬菜,心地善良,总是劝大家不要用鞭子来打孩子。如果不是她在天宫,应该是在海边迎接归来。九十岁的老农来到这里祭奠,眼睛干涩却不知不觉流下了泪水。
注释
- 婆嫂:指的是丈夫的母亲和妻子的姐妹。这里指葛夫人的亲属。
- 贤:指贤良淑德,有德行的人。
- 味薄:饮食清淡,指她的生活简朴。
- 蒲鞭:用蒲草编织的鞭子,这里用作比喻,表示不希望用暴力教育孩子。
- 腾上天宫:形容她去世后,可能升天成仙。
- 迎归海岸边:比喻她的归来,暗指人死后灵魂的归宿。
- 九十老农:指年长的农民,通常代表着乡村的朴实和对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天台,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以诗、词、文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关心社会及人情,尤其擅长咏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克庄在丧失家人后所作,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反映了家庭和睦与社会人情的美好。
诗歌鉴赏
《挽葛夫人二首》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悼亡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葛夫人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贤良形象。开篇即以“婆嫂咸嗟惜”入手,点出亲属对她的怀念,营造出浓厚的家庭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学语儿知此母贤”传达了葛夫人对孩子教育的深远影响,表现出她的慈爱和德行。
在饮食方面,诗人提到“味薄居常喜蔬食”,暗示葛夫人生活的简朴与清淡,体现出她对生活的淡泊与对家庭的关注。接下来,“心慈劝勿用蒲鞭”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善良,表现出她对孩子教育的温和态度,与传统的严厉教育方式形成对比,令人感到亲切。
后半部分“若非腾上天宫里,必是迎归海岸边”则展现了生死观,表达了对逝者灵魂归宿的美好想象,既有对离去的不舍,也有对其“归家”的期盼。最后一句“九十老农来祖奠,眼枯不觉亦潸然”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借老农之泪,传达出社会对葛夫人的普遍怀念,展现了人情冷暖和人生无常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惟婆嫂咸嗟惜:不仅是婆婆和嫂子都感到惋惜。
- 学语儿知此母贤:连小孩学习说话时也知道她是贤良的母亲。
- 味薄居常喜蔬食:生活中饮食清淡,喜欢吃蔬菜。
- 心慈劝勿用蒲鞭:心地善良,劝告大家不要用鞭子教育孩子。
- 若非腾上天宫里:如果她不是在天上。
- 必是迎归海岸边:必定是在海边迎接归来。
- 九十老农来祖奠:九十岁的老农来这里祭奠。
- 眼枯不觉亦潸然:眼睛干涩却不自觉流下了泪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葛夫人善良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严厉方式,突显她的独特。
- 比喻:将离世后的葛夫人比作天宫中的人,表现对她的崇敬与怀念。
- 拟人:通过“心慈劝勿用蒲鞭”赋予葛夫人温暖的情感。
主题思想:全诗以对逝者的怀念为主题,表现了家庭的温情与社会对人的情感传递,同时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亲情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婆嫂:代表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 蔬食:象征简朴生活和对物质的淡泊。
- 蒲鞭:象征传统的教育方式,反映出对温和教育的向往。
- 天宫与海岸:象征生死的归宿,传达出对逝者的美好祝愿。
- 老农:代表乡村的淳朴与对逝者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哪一句表达了对葛夫人的怀念? A. 学语儿知此母贤
B. 眼枯不觉亦潸然
C. 不惟婆嫂咸嗟惜
D. 味薄居常喜蔬食 -
诗中提到葛夫人喜欢什么样的饮食?
A. 精致的菜肴
B. 清淡的蔬食
C. 丰盛的肉类
D. 甜点 -
诗人在最后一句提到的“九十老农”代表了什么?
A. 贫穷
B. 感情
C. 乡村的朴实与怀念
D. 权力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离骚》:侧重于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与《挽葛夫人二首》中的亲情思念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刘克庄全集》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