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诗》

时间: 2024-12-29 03:42:07

当年谁为裹玄黄,潮打孤城草木荒。

华表竟无新信息,断碑空有碎文章。

云埋紫盖峰何在,烟锁青田道正长。

遥想华亭披道氅,夜随明月过钱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瘗鹤铭诗
作者: 胡致隆 〔宋代〕

当年谁为裹玄黄,潮打孤城草木荒。
华表竟无新信息,断碑空有碎文章。
云埋紫盖峰何在,烟锁青田道正长。
遥想华亭披道氅,夜随明月过钱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场景,追忆往昔。诗中提到,曾经是谁将这个地方裹上了黑黄的色彩,潮水拍打着孤独的城墙,草木荒芜。华表上没有新的信息,断碑上也仅有支离破碎的文章。云雾缭绕,紫盖峰不知在何处,烟雾封锁着青田,通往它的道路显得格外漫长。远远想起华亭,披着道袍,夜晚伴着明月过钱塘。

注释:

字词注释:

  • : 包裹、包围。
  • 玄黄: 指黑色与黄色,象征阴阳、天地等。
  • 华表: 古代宫殿或庙宇前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荣耀与尊贵。
  • 断碑: 断裂的碑石,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遗忘。
  • 紫盖峰: 地名,象征高耸入云的山峰。
  • 青田: 绿水青山,形容自然的美丽。
  • 道氅: 道士所穿的外衣,象征道教文化。

典故解析:

  • 华亭: 可能指的是华亭山,古代文学中常用作隐逸、逍遥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致隆,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自然的观察,风格多为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逐渐强盛的时期,社会变化迅速,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瘗鹤铭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诗的开篇便以“当年谁为裹玄黄”引出对往昔的追忆,诗人不仅是在追溯历史,还是在思索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孤城的荒凉与草木的凋零,仿佛在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华表与断碑的对比,突显出历史的断裂感,似乎在提醒我们即使是荣耀的象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光辉。

接下来的“云埋紫盖峰何在,烟锁青田道正长”则进一步将读者的视野引向自然,诗人用云雾和烟雾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空间,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渴望。最后一句“遥想华亭披道氅,夜随明月过钱塘”则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明月的象征也让诗的情感更加清澈,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历史的结合,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又优雅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当年谁为裹玄黄:追溯历史,询问当年是谁将这个地方的辉煌与衰落包裹在一起。
  2. 潮打孤城草木荒:描绘荒凉景象,潮水拍打着孤独的城墙,草木也已枯萎,反映出历史的沧桑。
  3. 华表竟无新信息:华表上没有新的信息,象征着历史的停滞与遗忘。
  4. 断碑空有碎文章:断裂的碑石上仅有支离破碎的文字,显示出历史的失落与无常。
  5. 云埋紫盖峰何在:云雾缭绕,紫盖峰不知去向,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6. 烟锁青田道正长:烟雾锁住了通往青田的道路,暗示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7. 遥想华亭披道氅:想象华亭的情景,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8. 夜随明月过钱塘:明月伴随着夜晚,流逝的时间与永恒的美感交织在一起。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如“潮打孤城”,让景物更具生命感。
  • 对仗:如“华表竟无新信息,断碑空有碎文章”,增强了韵律感和对比效果。
  • 比喻:如“云埋紫盖峰”,将自然景观与情感相结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渴望,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表:象征着荣耀、尊贵的过去。
  • 孤城:代表着历史的孤独与荒凉。
  • 明月:象征着理想与希望,带有诗意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表”象征什么?
    A. 生命力
    B. 荣耀与尊贵
    C. 迷茫与失落

  2. “潮打孤城草木荒”中的“潮”指的是什么?
    A. 海潮
    B. 时间的流逝
    C. 生活的压力

  3. 诗的最后一句中,明月象征着什么?
    A. 过去的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珍贵的友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瘗鹤铭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李白的诗更显得直白和浓烈,而胡致隆的诗则显得沉稳与内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代诗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