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月闽溪荔子丹,新秋犹喜荐雕盘。自嗟千里归程远,不得繁枝雨后看。
白话文翻译:
六月时,闽溪的荔枝红艳艳,初秋时节依然喜欢将它们摆放在精美的盘子里。我自叹千里归途遥远,无法在雨后欣赏到繁茂的荔枝枝叶。
注释:
字词注释:
- 闽溪:指福建地区的河流,这里代指福建。
- 荔子丹:荔枝成熟时的红色。
- 新秋:初秋时节。
- 荐雕盘:将食物摆放在精美的盘子里,荐,摆放。
- 自嗟:自我叹息。
- 繁枝:茂盛的枝叶。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泉州人。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以书法著称,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诗可能作于蔡襄某次远行归来,怀念家乡福建的荔枝。
创作背景: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荔枝的思念之情,以及因归途遥远而无法及时欣赏到荔枝的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荔枝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途遥远的无奈。首句“六月闽溪荔子丹”描绘了荔枝成熟时的美景,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次句“新秋犹喜荐雕盘”则展现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即使在初秋时节,依然喜欢将荔枝摆放在精美的盘子里,享受其美味。后两句“自嗟千里归程远,不得繁枝雨后看”则抒发了作者的遗憾之情,归途遥远使得他无法在雨后欣赏到荔枝的繁茂枝叶,这种无奈和遗憾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六月”和“荔子丹”点明了时间和荔枝的成熟,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家乡氛围。
- 次句“新秋犹喜荐雕盘”延续了首句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和珍惜。
- 后两句“自嗟千里归程远,不得繁枝雨后看”则转折,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色彩描绘:通过“荔子丹”和“繁枝”等词汇,运用色彩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视觉美感。
- 对比:通过“新秋犹喜”和“自嗟千里”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荔枝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途遥远的无奈,展现了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子丹:象征着家乡的美好和成熟。
- 繁枝:象征着家乡的繁荣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荔子丹”指的是什么? A. 荔枝的红色 B. 荔枝的形状 C. 荔枝的味道 答案:A
-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A. 因为荔枝不好吃 B. 因为归途遥远 C. 因为雨后无法看到荔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惠州一绝》:同样以荔枝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惠州一绝》与蔡襄的这首诗都以荔枝为题材,但苏轼的诗更加豪放,而蔡襄的诗则更加细腻和含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蔡襄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