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登燕子矶阁望大江作》
时间: 2025-01-01 13:26: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登燕子矶阁望大江作》
作者:宋琬
绝壁衔飞阁。倚寒空嶒嵘窈窕,是谁雕琢。
六代兴亡如逝水,烟冷千寻铁索。
梦不到乌衣帘箔。结绮临春歌舞散,大江流尚绕青山郭。
悲自语,檐边铎。滔滔东下风涛作。
俯层阑鼋鼍出没,雪山喷薄。
况是清秋明月夜,何处船楼吹角。
早惊起南飞乌鹊。估客船从巴蜀下,看帆樯半向青天落。
吾欲醉,骑黄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高耸的绝壁与飞阁相接,依傍在寒冷的天空,宛如精雕细琢般的建筑。六代的兴亡就如逝去的流水,铁索在烟雾中冷冷地延展。梦中无法见到乌衣巷的帘幕,春天的歌舞已随风散去,大江依然环绕着青山与城郭。诗人自言自语,檐下的钟声响起,滔滔江水向东奔流,风涛声响如雷。俯视栏杆,水中鼋鼍偶尔显现,雪山在远方巍然耸立。正值清秋明月之夜,船楼何处传来号角声。南飞的乌鹊被惊起,客船从巴蜀而下,只见帆樯半垂向青天。我渴望醉酒,乘着黄鹤高飞。
注释
- 绝壁:高耸的悬崖。
- 飞阁:高悬的楼阁。
- 六代: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象征兴亡变迁。
- 铁索:指连接山水的坚固链条,象征着历史的沉重。
- 乌衣:指乌衣巷,形容繁华已逝。
- 结绮:形容女子与春天的歌舞之美。
- 檐边铎:檐下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滔滔:形容水势汹涌。
- 鼋鼍:指水中的龟与鳄鱼,象征生灵。
- 吹角:指号角声,象征战争或旅途的召唤。
- 骑黄鹤:借用古诗中的意象,表达向往自由与高远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琬,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燕子矶阁所作,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胸怀的情感。燕子矶是长江边的一处名胜,历史悠久,承载着许多文化记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雄壮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燕子矶阁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情感。开篇以“绝壁衔飞阁”构建了一个宏伟的画面,表达出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与对历史兴亡的感叹。诗中提到的“六代兴亡如逝水”,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也引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词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梦不到乌衣帘箔”与“结绮临春歌舞散”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出对往日繁华的惋惜,后者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自然的赞美,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壁衔飞阁:描绘出高耸的悬崖与飞阁相连,设定了壮丽的场景。
- 倚寒空嶒嵘窈窕:依傍在寒冷的天空中,形容阁楼的美丽与高耸。
- 六代兴亡如逝水:暗示历史的无常,兴亡如水流逝去。
- 烟冷千寻铁索:象征历史的沉重,冷冷的铁索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 梦不到乌衣帘箔:表达对过去繁华的追忆与失落。
- 结绮临春歌舞散:描绘春天的美好,但又带有一丝凋零的感觉。
- 大江流尚绕青山郭:展现大江环绕青山的壮丽景象。
- 悲自语,檐边铎:诗人自言自语,钟声似乎在诉说着他的悲伤。
- 滔滔东下风涛作:形容江水奔流的壮观场面。
- 俯层阑鼋鼍出没:描绘水中生物的出没,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雪山喷薄:远方的雪山显得巍峨壮观。
- 况是清秋明月夜:点明时间背景,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何处船楼吹角:引发对远方的思念与向往。
- 早惊起南飞乌鹊:鸟儿被惊起,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估客船从巴蜀下:描绘客船经过的场景,暗示旅途的奔波。
- 吾欲醉,骑黄鹤:表达诗人对自由与飞翔的向往,体现了他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六代兴亡如逝水”,用水象征历史的无情。
- 拟人:如“悲自语”,赋予诗人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词运用对仗工整,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壮丽的景色中,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渺小,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阁:象征着高远与理想。
- 大江: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 乌衣:象征着繁华的消逝与对往昔的怀念。
- 雪山:象征着不变的自然与永恒。
- 黄鹤:象征着自由与渴望高飞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六代兴亡如逝水”是指什么?
A. 历史的无常
B. 自然的壮丽
C. 人生的悲苦 -
诗中提到的“黄鹤”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自由与理想
C. 历史的沉重 -
“绝壁衔飞阁”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A. 高耸入云的山峰
B. 朦胧的晨雾
C. 远方的海洋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作品。
- 《登高》 by 杜甫: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宋琬的《贺新郎》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但宋琬更关注历史的沉重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自由与豪情。
参考资料
- 《中华诗词大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