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 其五》
时间: 2025-01-01 16:0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 其五
岁需千百万,科敛日骚然。
刮地兵如笓,持人吏有权。
连连下符牒,琐琐算缗钱。
给得军储否,民生绝可怜。
白话文翻译:
自从粤贼发起骚乱以来,战乱蔓延至南北,至今已经七年了。老师为平定战争而绞尽脑汁,然而平息的希望仍未可知。诗人在烦恼之余,愤懑不已,写下这首诗。
每年需要千百万的赋税,朝廷的征收让人心神不宁。
征兵如同收割禾草,官吏却把持着权力。
不断下发文书,琐碎地计算征税之事。
给军队的粮草是否充足,百姓的生活真是可怜。
注释:
- 粤贼:指的是在清朝时期,广东一带的叛乱者。
- 科敛:指的是征收税赋。
- 骚然:形容心中烦躁不安。
- 刮地兵如笓:比喻征兵如同收割禾草,形象地描绘了征兵的频繁和无情。
- 符牒:指政府下发的命令和文书。
- 缗钱:指征收的税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惺,清代诗人,生活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李惺的作品风格质朴,直抒胸臆,常通过对现状的抨击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粤贼乱事之后,国家动荡,民众苦不堪言。诗人深受其害,目睹民生困苦,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清代中期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困苦。诗人在用词上简练而有力,"岁需千百万"即点明了赋税的沉重,展现出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诗中“刮地兵如笓”的比喻生动形象,突显了征兵的频繁和对民众的压迫,令人感受到战乱的无情与官吏的权力滥用。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百姓的怜悯与对腐败官吏的愤怒。诗人通过对现实的直面,传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批判,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需千百万,科敛日骚然。
每年需要的赋税高达千百万,朝廷的征收让百姓心中烦躁不安。 -
刮地兵如笓,持人吏有权。
征兵的频繁如同收割禾草,官吏却把持着权力,人民无力反抗。 -
连连下符牒,琐琐算缗钱。
政府不断发文,琐碎地计算征收的税金,显示出官僚体制的繁琐与无能。 -
给得军储否,民生绝可怜。
不知军队的粮草是否充足,百姓的生活却是极其可怜,暗示了国家对民生的漠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刮地兵如笓”,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化征兵的频繁。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岁需千百万”夸大了赋税的沉重,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关怀,揭示了当时动荡社会中的官僚腐败与民生困苦的矛盾,呼吁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改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岁需千百万:象征赋税的沉重。
- 兵:象征战乱与动荡。
- 吏:象征腐败的官僚。
- 民生:象征普通百姓的困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 C. 对官员的崇拜
-
“刮地兵如笓”中的“笓”指的是什么?
- A. 草
- B. 兵器
- C. 田地
-
诗中提到的“符牒”是指什么?
- A. 军令
- B. 政府的命令和文书
- C. 个人信件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木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诗词对比
- 李惺与杜甫的诗歌都关注民生苦难,但李惺的语言更为直接且富有时代感,而杜甫则更具沉郁和哲理性。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对社会的不同反映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惺研究》
- 《战乱与民生:清代社会研究》
- 《古诗词欣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