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 其一》
时间: 2025-01-17 10:31: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凶锋如烈火,所至肆焚屠。
赖有雄藩耳,谁知一策无。
神昏失肝胆,恩重惜头颅。
福命苍生薄,君当恕小儒。
白话文翻译:
凶狠的刀锋如同烈火,所到之处肆意焚烧和屠杀。
幸好还有雄伟的藩地在支撑,但谁又知道没有好的策略呢?
神智恍惚失去勇气,恩德重如山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苍生的福祉和命运都如此薄弱,君主应当宽恕这位小儒。
注释:
- 凶锋:凶狠的刀锋,指叛乱的武器和势力。
- 烈火:形容极其猛烈,焚烧一切的状态。
- 肆焚屠:肆意地焚烧和屠杀,形容暴行。
- 雄藩:指有实力的地方势力,能抵挡外敌。
- 策:策略,谋略。
- 神昏:神志恍惚,失去理智。
- 头颅:生命,指人的生命。
- 苍生:百姓,普通人民。
- 恕:宽恕,原谅。
典故解析:
无明显典故,诗中主要表述的是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感慨,以及对统治者的期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惺是清代诗人,生平及作品多以反映社会动乱、政治不公为主题。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贼乱时期,诗人对社会动荡、苍生苦难深感忧虑,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强烈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痛苦与无奈。开篇以“凶锋如烈火”开头,形象地描绘出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接着提到虽然有雄藩的支撑,但缺乏有效的治理策略,反映出对政治无能的失望。中间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面对国家的动乱,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既有对恩德的珍视,又有对生命的叹息,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最后以“福命苍生薄”收尾,既是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是一种对统治者的期盼,期望他们能够宽恕并理解普通人的困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充满了对现实的深思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凶锋如烈火”表现战乱的猛烈,后接“所至肆焚屠”强调战火带来的屠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 第二联中“赖有雄藩耳”表明有强大势力的存在,但“谁知一策无”则揭示策略的缺失,显示了无奈和失望。
- 第三联“神昏失肝胆”表达诗人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而“恩重惜头颅”则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
- 第四联“福命苍生薄”展现了对百姓命运的忧虑,最后呼吁统治者的宽恕。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刀锋比作烈火,突出战争的猛烈。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谁知一策无”引导读者思考。
-
主题思想:
-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深切忧虑,对苍生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 凶锋:象征战争与暴行,表现出对动乱的恐惧。
- 烈火:象征破坏与毁灭,强调了战火的无情。
- 雄藩:象征力量与庇护,但同时也暗示治理的无能。
- 苍生:象征普通人民,体现诗人对百姓命运的关注。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凶锋”指的是什么? A. 战争的武器
B. 和平的使者
C. 美好的未来
D. 农田的收成 -
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对谁表示宽恕? A. 武将
B. 小儒
C. 商人
D. 外敌 -
“神昏失肝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勇敢无畏
B. 恐惧无助
C. 高兴欢喜
D. 疲惫不堪
-
-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惺的这首诗与杜甫《春望》,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但李惺更强调统治者的责任,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个人的无奈与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