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中予过洛桥墩南得诗两句於今三十二年矣》
时间: 2025-01-04 07:1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流尘集宝鉴,尘昏鉴不昏。
织泥落清水,泥浑非水浑。
人能辨二物,相与自忘言。
二物不能辨,悠悠何足论。
无为舍其内,逐外取烦冤。
白话文翻译:
尘埃聚集在宝镜上,虽然尘埃模糊了镜面,但镜子依然清晰。
泥土落在清水中,虽然泥水混浊,但泥土并不等同于水的混浊。
人能够分辨这两种事物,因此可以相互忘却言语。
而如果这两者不能分辨,空闲的时间又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呢?
不妨放下内心的烦恼,去追逐外在的纠纷。
注释:
- 流尘:流动的尘埃,形容环境的肮脏。
- 宝鉴:宝贵的镜子,用以比喻人的内心或智慧。
- 织泥:将泥土编织,形容混沌。
- 浑:混浊。
- 二物:指尘埃与镜子、泥土与水,两种不同的事物。
- 无为:无所作为,放下。
- 烦冤:烦恼与冤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著称,专注于历史及治国理政。他的为人处世及文学风格以理智、清晰著称,强调实事求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司马光晚年,时值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诗中反映了他对内心世界和外部事物的思考,表达了对真相与表象、内心与外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的本质与表象。开头两句通过对宝镜与尘埃、清水与泥土的对比,揭示了表面现象与内在真实之间的关系。尽管尘埃和泥土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但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引申,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强调了辨识能力的重要性。最后两句则带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提醒人们在纷扰的外界中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放下无谓的烦恼,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这首诗以其哲理性和思辨性,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流尘集宝鉴:尘埃落在宝镜上的表面,隐喻外界环境对内心世界的影响。
- 尘昏鉴不昏:尽管尘埃遮挡了视线,镜头依然能看清本质,象征智慧的清晰。
- 织泥落清水:泥土与清水相遇,显示出混沌与清澈的对立。
- 泥浑非水浑:强调泥土的混浊并不等同于水的混浊,反映对事物本质的辨识。
- 人能辨二物:人类有能力区分不同的事物。
- 相与自忘言: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可以不再需要言语。
- 二物不能辨:若无法辨别事物的本质,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
- 悠悠何足论:无谓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 无为舍其内:放下内心的欲望和执念。
- 逐外取烦冤:追逐外界的烦恼与纠纷,徒劳无益。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尘埃与镜子、泥土与水的不同,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 隐喻:借用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深化了诗意。
- 排比:连续的句式增强了语气的力度和情感的传递。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内心与外界、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超越外界的纷扰,寻求内心的真实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鉴:象征内心的智慧与明辨。
- 流尘:代表外界的干扰与纷扰。
- 清水:象征纯净与真实。
- 泥土:隐喻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的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流尘集宝鉴"中的"宝鉴"指的是什么?
- A. 一面普通的镜子
- B. 内心的智慧
- C. 只是一件艺术品
-
诗中提到"人能辨二物",是指什么?
- A. 能够分辨是非
- B. 分辨尘埃与镜子
- C. 分辨人情世故
-
"无为舍其内,逐外取烦冤"的意思是?
- A. 追求外在的事情
- B. 放下内心的烦恼
- C. 忍耐外界的困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亦表现了对自然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则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探索。两者都与司马光的诗有着相似的主题,但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分析与解读
- 司马光生平与文学成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