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公素》
时间: 2025-01-17 09:52: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公素
司马光
负书游上国,拾芥取荣名。
雅度津涯阔,高文风雨惊。
忘怀翻得谤,纵酒遂伤生。
忍使泉台客,悁悁不自明。
丹旌倚輤车,荣辱尽虚无。
半道骅骝顿,先秋兰茝枯。
儿痴缠过龀,亲老不胜扶。
家事今萧瑟,宁将未第殊。
白话文翻译:
我曾负书游历上国,捡拾些许草芥以求得荣名。
风雅的品格使我在津桥边显得宽阔,
文采高超却在风雨中受惊。
我忘却了谗言,纵酒自伤生机。
我忍心让泉台的客人,愁苦却不自觉。
红旗倚靠着车辕,荣辱皆已虚无。
半路上的骏马停顿,秋天的兰草和茅草已经枯萎。
孩子的痴迷缠绕着我的牙齿,亲人年老难以扶持。
如今家事萧条,难道我能将未曾及第的事物置之不理?
注释:
- 负书: 负担书籍,指读书、学习。
- 游上国: 游历外地,尤其是指北方或外族的国家。
- 拾芥: 拾取杂草,象征微不足道的小事。
- 雅度: 高雅的风度。
- 津涯: 津边,指水边的地方。
- 骅骝: 形容良马。
- 泉台: 泉水边的台子,象征清静之处。
- 丹旌: 红色的旗帜,象征荣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之一,致力于提倡儒学,曾任宰相。
创作背景
《哭公素》是一首悼念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惋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诗歌中流露出对荣华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歌鉴赏:
《哭公素》通过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司马光对人生、荣辱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前两句以“负书游上国,拾芥取荣名”开篇,表明了诗人曾经的理想与追求。他渴望通过读书与游历来获得名声和地位,但最终却发现这只是捕风捉影的幻影。
接下来的“雅度津涯阔,高文风雨惊”,则揭示了诗人在风雨交加的生活中,尽管有着高雅的品格与才华,却依然难以逃脱世事的纷扰与动荡。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逐渐呈现出对谣言与酒色的无奈,表现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个人的抒怀,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荣辱的看淡,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淡然处世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负书游上国: 诗人曾背负书本游历外地,表明学习和求知之路。
- 拾芥取荣名: 捡拾微小的草芥以求得荣誉,反映追求名利的辛酸。
- 雅度津涯阔: 高雅的风度宽广,却在现实中显得渺小。
- 高文风雨惊: 高超的文采在风雨中受惊,象征外界压力。
- 忘怀翻得谤: 忘却了谗言,却反而受到伤害。
- 纵酒遂伤生: 饮酒自伤,表现对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 忍使泉台客: 忍心让泉边的客人感到忧愁。
- 悁悁不自明: 内心愁苦却难以自明。
- 丹旌倚輤车: 红旗倚车,象征荣华已成虚无。
- 半道骅骝顿: 良马途中的停顿,象征人生的停滞。
- 先秋兰茝枯: 秋天的兰草和茅草枯萎,预示着衰退。
- 儿痴缠过龀: 孩子对我的依恋,象征责任与牵绊。
- 亲老不胜扶: 亲人年老,难以相助,表现出无奈。
- 家事今萧瑟: 家庭状况日渐萧条。
- 宁将未第殊: 即使未曾及第,也不愿将其与别的事情混为一谈。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负书游上国,拾芥取荣名”。
- 比喻: “荣辱尽虚无”将荣华与虚无对比,表达哲理。
- 象征: 用“丹旌”象征荣华,用“骅骝”象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名利的淡泊与对人际关系的深情。诗人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生的无奈,最终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 象征知识与理想。
- 荣名: 象征名利与社会地位。
- 风雨: 象征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 泉台: 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忧愁。
- 丹旌: 象征荣华与虚无。
- 骅骝: 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负书”的意思是: A. 背负书本
B. 忘记书本
C. 购买书本
D. 写书 -
“丹旌倚輤车”中的“丹旌”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旗帜
B. 一种花
C. 一种酒
D. 一种车 -
诗人对荣华的态度是: A. 极度渴望
B. 无所谓
C. 失望
D. 愤怒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离骚》 屈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司马光的《哭公素》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哲理的表达,而李白则更强调对人生的豪放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与思想。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司马光传》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