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

时间: 2025-01-04 09:52:08

积雨欲侵旬,朝晡漫不分。

苍凉微露日,惨淡已生云。

地半成泥滓,天应厌垢氛。

时闻度鸧鸹,空外自为群。

意思解释

苦雨

原文展示

积雨欲侵旬,朝晡漫不分。
苍凉微露日,惨淡已生云。
地半成泥滓,天应厌垢氛。
时闻度鸧鸹,空外自为群。

白话文翻译

连绵的雨水快要下了十天,早晨和下午也分不清楚。
苍凉的天空中微微露出太阳,惨淡的光线已被乌云笼罩。
地面已经变得泥泞不堪,天空似乎也厌倦了这肮脏的气氛。
偶尔听到鸧鸹的叫声,空旷的外面孤独地聚集着一群。

注释

  • 积雨:指持续不断的雨水。
  • 欲侵旬:快要持续十天的样子。
  • 朝晡:早晨和下午。
  • 苍凉:形容空中阴沉寂寥的样子。
  • 微露日:微微露出太阳的光辉。
  • 惨淡:形容光线暗淡无光。
  • 泥滓:指泥巴和杂物。
  • 厌垢氛:厌倦了污浊的气氛。
  • 度鸧鸹:指鸧鸹的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具有深厚的历史学造诣。其诗歌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真挚,风格朴实。

创作背景

《苦雨》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写阴雨连绵的天气,反映了内心的忧虑与对社会的关切。

诗歌鉴赏

《苦雨》是一首描写阴雨天气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连绵不断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和孤独感。开头两句“积雨欲侵旬,朝晡漫不分”,生动地表现了持续的雨水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模糊不清,早晚之间的界限似乎都消失了。在这样的天气里,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苍凉和沉重。接下来的“苍凉微露日,惨淡已生云”,则通过对光线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阴沉的氛围,似乎连太阳的光辉也变得无力。

第三联“地半成泥滓,天应厌垢氛”,通过对大地与天空的描绘,展现了连绵雨水给自然带来的影响,泥泞的地面与厌倦的天空暗示着一种无奈和疲惫。最后一句“时闻度鸧鸹,空外自为群”,描绘了在这种孤独的环境中,偶尔听到鸧鸹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声的呼唤,令人感到一丝孤独与悲凉。

整首诗通过对雨天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对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对自然与人心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积雨欲侵旬:积累的雨水似乎要持续十天,表现出雨水的不断延续。
  2. 朝晡漫不分:早晨和下午的时间变得模糊,反映出无尽雨天的压抑感。
  3. 苍凉微露日:天空显得苍茫,虽有一丝阳光,但无力照亮。
  4. 惨淡已生云:光线暗淡,乌云在不断增加,气氛愈加沉重。
  5. 地半成泥滓:地面湿滑,泥泞不堪,生活环境的恶劣。
  6. 天应厌垢氛:天空似乎也对这种肮脏的环境感到厌倦。
  7. 时闻度鸧鸹:偶尔能听见鸧鸹的叫声,暗示一种孤独感。
  8. 空外自为群:鸧鸹在空旷的环境中聚集,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作一种侵袭,渲染出压迫感。
  • 拟人:天空被描述为对环境感到厌倦,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传达出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与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忧郁、沉重的社会现实。
  2. :暗示压抑的心情与环境。
  3. 泥滓:代表生活的困境与艰辛。
  4. 鸧鸹:象征孤独与无奈的生存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朝晡漫不分”意指什么? A. 早晚时间分明
    B. 早晚时间模糊
    C. 早晨没有阳光
    D. 下午没有雨

  2. “苍凉微露日,惨淡已生云”这两句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天气晴朗
    B. 天气阴沉
    C. 日出而作
    D. 云开见日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写自然环境,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词对比

  • 《苦雨》与《春望》:两首诗都通过自然环境反映社会现状,但《春望》更注重战争带来的影响,而《苦雨》则侧重于自然气候与个人感受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全宋诗》:包括司马光的诗作。
  •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了解其思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