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3:0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影三首 其三
作者: 端木埰 〔清代〕
清晖沁骨,对一窗颢彩,凡想俱祓。
天上人间,一样无尘,知心但有明月。
虚窗不碍空明色,遍枕簟澄于冰雪。
卷翠帷,尽息银灯,看到漏声都歇。
还怕荒鸡唱晓,渐催碧漠转,金镜西没。
万籁无声,万念皆空,相思那更天末。
当前一片娟娟影,摄梦想,都贵瑶阙。
更洒然,凉透孤衾。又近素秋时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一窗明亮的光辉下感受到的宁静与清澈,心中所有的纷扰都随之消散。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是一片无尘的境地,心灵相知的只有那轮明月。虚窗不妨碍窗外的清晰光色,床上凉爽的被单如冰雪般透彻。卷起翠色的帷帐,熄灭了银色的灯光,听到的滴水声也都停止了。还怕那荒鸡啼叫打破清晨的宁静,渐渐地催促着天边的曙光,金色的太阳已经西沉。四周寂静无声,心中万念俱空,这样的相思在天边又有何作用?眼前的影子清晰如织,捕捉着梦想,都是珍贵的仙境。更感到清凉,透过孤独的被褥,又接近了素雅的秋季。
注释:
- 清晖:清澈的光辉。
- 颢彩:明亮的光彩。
- 凡想俱祓:凡是的思绪都随之消散。
- 明月:象征理想与宁静。
- 虚窗:空灵的窗户,不影响外面的美景。
- 枕簟:床上用的垫子。
- 银灯:银色的灯。
- 漏声:滴水声。
- 荒鸡:指公鸡,象征清晨的到来。
- 碧漠:指青绿色的旷野,象征早晨的天空。
- 金镜西没:太阳西沉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端木埰,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影响,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宁静与孤独,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疏影三首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在月光照耀下,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心中所有的纷扰都随之消散。整首诗以“清晖”和“明月”为中心意象,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内心世界的追求。诗中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窗外的明亮与室内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外界的纷扰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荒鸡唱晓”和“金镜西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整体而言,诗歌不仅富有音乐感,且意境深远,带给读者一种心灵的共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写清晨的光辉,体现出心灵的宁静。
- 第二联:天上与人间无尘的对比,突出明月的象征意义。
- 第三联:虚窗与床上的清凉,展现出内心的空灵。
- 第四联: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清晨的到来。
- 第五联: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第六联:内心的空灵与外界的寂静形成对比。
- 第七联:影子的清晰如织,呈现出对理想的追寻。
- 第八联:结尾回归到清凉的感觉,暗示即将到来的秋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比作知心的朋友,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 拟人:将“漏声”赋予生命,增添了情感的细腻。
- 对仗:上下联之间的对称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诗人在面对生活的纷扰时,选择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思自身的情感与存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晖:象征心灵的明亮与清澈。
- 明月:代表理想和心灵的安宁。
- 虚窗:象征内心的空灵与对外界的开放。
- 孤衾:反映孤独感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晖”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心灵的明亮
C. 外界的纷扰
D. 时间的流逝 -
“金镜西没”描述的是哪个时段的景象?
A. 清晨
B. 正午
C. 黄昏
D. 深夜 -
诗中用什么意象表达孤独感?
A. 明月
B. 荒鸡
C. 孤衾
D. 虚窗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展现自然与宁静的诗意。
- 李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疏影三首 其三》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空灵,而后者则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伤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