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时间: 2025-01-04 11:36:37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

一年没赛中元节,政是初凉未冷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一年没赛中元节,政是初凉未冷时。

白话文翻译:

月光如霜般洁白,却不觉得寒冷;月光如水般柔和,却不沾湿衣裳。转眼一年又到了中元节,但天气还是初秋的凉爽,并未感到彻底的寒意。

注释:

  • 月色如霜:形容月光明亮清冷,像霜一样的洁白。
  • 不粟肌:不感到寒冷,"粟"意为颤抖,这里指肌肤没有因寒冷而颤抖。
  • 月光如水:形容月光柔和而清澈。
  • 不沾衣:指月光不会弄湿衣服,表现出秋夜的干燥。
  • 一年没赛中元节: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
  • 政是初凉未冷时:此时节是刚入秋,天气尚未寒冷。

典故解析:

  • 中元节:源于道教,是祭祀祖先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 初凉:初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凉,但尚未完全进入寒冬,表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在诗词创作上以清新自然、贴近生活著称,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初秋时节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月光与秋夜的景象,反映了他对季节变化的感受,表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初秋的夜晚,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开头两句通过比喻将月光比作霜和水,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温柔的气氛,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诗人在此枫叶初黄、月光明亮的季节里,既感受到秋的凉意,又不至于过于寒冷,体现了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状态,从而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最后一句的“政是初凉未冷时”,则更是将情感升华,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恰如秋夜的宁静,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色如霜不粟肌:描绘了秋夜月色的明亮和清冷,强调了在这种光辉下,人们并不感到寒冷。
  2. 月光如水不沾衣:通过水的柔和来形容月光,表现出秋夜的清爽和干燥。
  3. 一年没赛中元节:提到传统节日,通过时间的流逝引入了对过去的思考。
  4. 政是初凉未冷时:强调了季节的变化,虽已入秋,但仍未到严寒的时节,表现出一种温和的过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色如霜”、“月光如水”,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秋的夜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清新而又略带伤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色:象征着宁静和清冷,常用来描绘秋夜的氛围。
  • :代表着寒冷和清新,暗示季节的变化。
  • :象征着柔和和流动,表现出秋夜的温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色如霜”的意思是: A. 月光很冷
    B. 月光明亮如霜
    C. 月光让人害怕
    答案:B

  2. 中元节是农历的哪个节日? A. 七月十五
    B. 八月十五
    C. 九月十五
    答案:A

  3. 诗中表现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杜甫):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反映出秋夜的情感深度。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以月光为主题,但表现出的情感更为强烈与直接,反映出游子思乡的深切情怀。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