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游庐山,示万杉长老大琏》

时间: 2025-01-19 16:47:48

肩舆小斑筠,地志古青册。

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

行行问不住,一一渐可识。

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

年龄今几春,齿牙谅无力。

天赐五玉乳,与渠供朝食。

渊明醉眠处,石上印甘迹。

逸少养鹅池,藓花渍余墨。

鹤鸣南天青,龟拜北斗白。

栖贤缘不浅,月枕借云席。

万杉与开先,弄泉碎珠壁。

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历。

同游多俊人,淡话半禅伯。

兹来殆天假,不尔岂人及。

归船载晓星,回首两相忆。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遍游庐山,示万杉长老大琏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肩舆小斑筠,地志古青册。
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
行行问不住,一一渐可识。
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
年龄今几春,齿牙谅无力。
天赐五玉乳,与渠供朝食。
渊明醉眠处,石上印甘迹。
逸少养鹅池,藓花渍余墨。
鹤鸣南天青,龟拜北斗白。
栖贤缘不浅,月枕借云席。
万杉与开先,弄泉碎珠壁。
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历。
同游多俊人,淡话半禅伯。
兹来殆天假,不尔岂人及。
归船载晓星,回首两相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山游览的情景,开头提到乘坐肩舆,手中拿着古老的地志册子,刚穿过千年古松,抬头便见到高耸入云的绝壁。观察山景时无法辨认其名,心中意念似乎失去了山的颜色。行走在山间,询问亦无处可停,渐渐地却能一一识别那些景物。提到五位老人,他们在某个时代登上山峰化为石头,时间过去了多少个春秋,年纪大了,牙齿也无力了。天赐的五玉乳,供给他们作为早饭;陶渊明曾在此醉卧,石上留下了他的甘甜足迹。王逸少养鹅的池塘,青苔与花草沾染了墨迹。南天的鹤鸣和北斗的龟拜,都是久远的传说。栖息在此的贤人缘分不浅,月光照着他们的席子,借着云朵。万杉与开先的山泉,水流声如同碎珠。作者的眼睛病了,贪恋遥远的视野,脚步也因周围的环境而变得小心翼翼。同行的都是俊逸之人,闲聊间半是禅意。今天的游览,似乎是天的恩赐,不然又怎能与人相交。归船上载着晨星,回头望去,彼此之间有了深深的怀念。

注释:

  • 肩舆: 一种古代的轿子,由人肩扛着。
  • 斑筠: 指一种有斑点的竹子。
  • 万绝壁: 指高耸而险峻的山壁。
  • 五老人: 指五位古代的隐士,传说中化为石头。
  • 齿牙: 指牙齿,表示年老。
  • 渊明: 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与诗人。
  • 逸少: 指王羲之,著名书法家,常养鹅。
  • 龟拜北斗: 传说中北斗星与龟有关的信仰。
  • 栖贤: 指隐士或贤人的栖息之地。
  • 弄泉碎珠壁: 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如碎珠落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游览庐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于历史名人的追忆。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留下诗篇,反映出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歌鉴赏:

《遍游庐山》是一首描绘庐山壮丽景色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开头用“肩舆小斑筠”引入,生动地描绘出乘轿游览的场景,紧接着便是“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的壮丽山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庐山的雄伟。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逐渐深入对庐山的观察与思考,提及“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隐喻了隐士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理想。在“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历”中,诗人以自我感受传达出对自然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不仅是对庐山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融汇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自我的思考,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杨万里将庐山的神韵与自己的情感交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肩舆小斑筠: 使用肩舆作为交通工具,表明作者轻松的游览状态。
  2. 地志古青册: 说明作者带着古老的地理书籍,暗示对历史的关注。
  3. 初穿千长松: 描绘穿行在千年古松之间,暗示庐山的古老。
  4. 忽仰万绝壁: 突然仰望高耸的山壁,感受到自然的壮观。
  5. 观山不知名: 观察山景却无法辨认其名,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6. 披志失山色: 心中志向与山色无法融合,暗示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7. 行行问不住: 行走中不断询问,却没有明确的方向,体现了迷茫。
  8. 何代五老人: 提到五位历史隐士,连接自然与历史。
  9. 年龄今几春: 感慨年岁已高,生命的流逝。
  10. 天赐五玉乳: 自然给予的馈赠,象征生命的滋养。
  11. 渊明醉眠处: 提到陶渊明,暗示隐士的生活。
  12. 逸少养鹅池: 引用王羲之,表现文化传承。
  13. 鹤鸣南天青: 描绘自然景象,增添诗意。
  14. 龟拜北斗白: 传说中的象征,表现对宇宙的敬仰。
  15. 栖贤缘不浅: 强调与贤人的深厚缘分。
  16. 月枕借云席: 形象地描绘月光与云朵的景象。
  17. 万杉与开先: 描述山泉的美丽声响。
  18. 病眸贪穷眺: 诗人的自我感受,表现出对远方的渴望。
  19. 趼趾怯周历: 形容行走时的小心和谨慎。
  20. 同游多俊人: 强调同行者的风采。
  21. 淡话半禅伯: 轻松的交流中透出禅意。
  22. 兹来殆天假: 反思此次游览的意义。
  23. 归船载晓星: 描述归程的情景。
  24. 回首两相忆: 表达对同行者的深情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龟拜北斗白”,用动物形象比喻人对自然的尊重。
  • 对仗: “鹤鸣南天青,龟拜北斗白”,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 “月枕借云席”,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体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 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文的深厚。
  • 松树: 代表长久与坚韧,隐喻诗人的志向。
  • 五老人: 代表隐士精神,追求精神独立与自然和谐。
  • 晨星: 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月与云: 自然的和谐美,象征诗人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肩舆”是指什么?

    • A. 一种交通工具
    • B. 一种食品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乐器
  2. “何代五老人”中的“老人”指的是?

    • A. 诗人的父母
    • B. 历史中的隐士
    • C. 诗人的朋友
    • D. 山中的动物
  3. 诗中“归船载晓星”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离别的伤感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望岳》(杜甫): 描绘了群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壮志。
  • 《庐山谣》(李白): 以庐山为背景,展现了李白的豪情与自然的奇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歌研究》
  • 《杨万里诗文集》

相关诗句

肩舆小斑筠,地志古青册。下一句是什么

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上一句是什么

初穿千长松,忽仰万绝壁。下一句是什么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上一句是什么

观山不知名,披志失山色。下一句是什么

行行问不住,一一渐可识。上一句是什么

行行问不住,一一渐可识。下一句是什么

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上一句是什么

何代五老人,登峰化为石。下一句是什么

年龄今几春,齿牙谅无力。上一句是什么

年龄今几春,齿牙谅无力。下一句是什么

天赐五玉乳,与渠供朝食。上一句是什么

天赐五玉乳,与渠供朝食。下一句是什么

渊明醉眠处,石上印甘迹。上一句是什么

渊明醉眠处,石上印甘迹。下一句是什么

逸少养鹅池,藓花渍余墨。上一句是什么

逸少养鹅池,藓花渍余墨。下一句是什么

鹤鸣南天青,龟拜北斗白。上一句是什么

肩舆小斑筠,下一句是什么

地志古青册。上一句是什么

地志古青册。下一句是什么

初穿千长松,上一句是什么

初穿千长松,下一句是什么

忽仰万绝壁。上一句是什么

忽仰万绝壁。下一句是什么

观山不知名,上一句是什么

观山不知名,下一句是什么

披志失山色。上一句是什么

披志失山色。下一句是什么

行行问不住,上一句是什么

行行问不住,下一句是什么

一一渐可识。上一句是什么

一一渐可识。下一句是什么

何代五老人,上一句是什么

何代五老人,下一句是什么

登峰化为石。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