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行五首 其五 赵蕃 〔宋代〕 落月挂林高,溪行屡著篙。 不令惊水宿,频觉送鸡号。 此趋今成熟,吾生毋乃劳。 何能永谢去,自学小舟操。
白话文翻译:
月亮低垂挂在高高的林梢,我在溪流中频繁地撑篙前行。 我不愿惊扰水中的宿鸟,却频频听到远处鸡鸣的送别声。 这样的奔波如今已成习惯,我的一生难道不辛苦吗? 如何才能永远告别这种生活,我只能自学如何驾驭小舟。
注释:
- 落月:指月亮低垂。
- 挂林高:月亮挂在高高的林梢上。
- 溪行:在溪流中行走。
- 屡著篙:频繁地使用篙撑船。
- 不令惊水宿:不愿惊扰水中的宿鸟。
- 频觉送鸡号:频繁听到远处鸡鸣的声音。
- 此趋今成熟:这种奔波已成为习惯。
- 吾生毋乃劳:我的一生难道不辛苦吗?
- 何能永谢去:如何才能永远告别这种生活。
- 自学小舟操:只能自学如何驾驭小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所作,表达了对奔波生活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清晨旅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身感受的抒发,表达了对奔波生活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旅行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落月挂林高”一句,以月亮低垂挂在高高的林梢上,形象地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溪行屡著篙”则表达了诗人在溪流中频繁撑篙前行的情景,透露出旅途的艰辛。“不令惊水宿,频觉送鸡号”一句,通过对水宿鸟和鸡鸣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旅途的孤独与疲惫。最后两句“何能永谢去,自学小舟操”,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 首句“落月挂林高”,通过“落月”和“挂林高”两个意象,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开始。
- 次句“溪行屡著篙”,通过“溪行”和“屡著篙”两个动作,表达了诗人在溪流中频繁撑篙前行的情景,透露出旅途的艰辛。
- 第三句“不令惊水宿”,通过对水宿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不愿惊扰自然宁静的心境。
- 第四句“频觉送鸡号”,通过对鸡鸣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旅途的孤独与疲惫。
- 第五句“此趋今成熟”,表达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感慨,认为这种生活已成为习惯。
- 第六句“吾生毋乃劳”,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辛苦生活的感慨。
- 第七句“何能永谢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第八句“自学小舟操”,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希望通过自学驾驭小舟,实现对奔波生活的告别。
修辞手法:
- 比喻:“落月挂林高”中的“挂”字,比喻月亮像挂在高高的林梢上,形象生动。
- 拟人:“不令惊水宿”中的“惊”字,拟人化地表达了诗人不愿惊扰水宿鸟的心境。
- 对仗:“溪行屡著篙”与“频觉送鸡号”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奔波生活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清晨旅行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落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开始。
- 挂林高: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 溪行:表达了旅途的艰辛。
- 屡著篙:强化了旅途的频繁与劳累。
- 水宿: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鸡号:象征旅途的孤独与疲惫。
- 小舟操:象征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落月挂林高”一句描绘了什么时间段的景象? A. 清晨 B. 傍晚 C. 深夜
- 诗中“溪行屡著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愉悦 B. 疲惫 C. 兴奋
- 诗中“不令惊水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宁静 B. 烦躁 C. 焦虑
- 诗中“何能永谢去,自学小舟操”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自由 B. 权力 C. 财富
答案:1. A 2. B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山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旅夜书怀》: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感慨。
诗词对比:
- 赵蕃《早行五首 其五》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对自由的渴望,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