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李宁卿 赵蕃 〔宋代〕
不寄来南录,但传多景诗。 长安分袂后,湘水寄书时。 我欲归三径,君方闻四驰。 未知回首地,宁有盍簪期。
白话文翻译:
没有寄来南方的记录,只传来多景的诗篇。 在长安分别后,在湘水边寄信的时候。 我想要回到那三条小径,你正四处奔走。 不知道回头的地点,是否还有相聚的日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寄来南录:没有寄来南方的书信或记录。
- 多景诗:指描绘多处景色的诗。
- 长安分袂:在长安(今西安)分别。
- 湘水:指湘江,流经湖南。
- 归三径:回到三条小径,比喻归隐。
- 闻四驰:四处奔走,忙碌。
- 回首地:回头的地点,指重逢的地方。
- 盍簪期:相聚的日子,盍簪是古代士人聚会时的装束。
典故解析:
- 归三径: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归三径,不以一径废。”比喻归隐。
- 盍簪期:出自《诗经·小雅·车舝》:“盍簪之期,维其有矣。”指相聚的日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子昂,号东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他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后,通过书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长安与友人李宁卿分别后,通过书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诗中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望。诗中“不寄来南录,但传多景诗”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书信的期待,也暗示了诗人通过诗篇来传达自己的情感。“长安分袂后,湘水寄书时”则进一步强化了分别的场景和寄信的情境,增强了诗歌的时空感。后两句“我欲归三径,君方闻四驰”和“未知回首地,宁有盍簪期”则分别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相聚的不确定性,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寄来南录,但传多景诗”:诗人期待友人的书信,但只收到了描绘多处景色的诗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长安分袂后,湘水寄书时”:在长安分别后,诗人通过湘水边的书信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我欲归三径,君方闻四驰”:诗人想要归隐,而友人却在四处奔走,形成对比。
- “未知回首地,宁有盍簪期”:诗人不知道重逢的地点,是否还有相聚的日子,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友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我欲归三径”与“君方闻四驰”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 象征:“归三径”象征归隐生活,“盍簪期”象征相聚的日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望。通过分别后的书信往来,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相聚的不确定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象征繁华与分别。
- 湘水:流经湖南的河流,象征书信的传递。
- 三径:归隐的象征,代表宁静的生活。
- 四驰:四处奔走,代表忙碌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不寄来南录”中的“南录”指的是什么? A. 南方的书信 B. 南方的记录 C. 南方的诗篇
- “我欲归三径”中的“三径”象征什么? A. 三条小径 B. 归隐生活 C. 三条大道
- “盍簪期”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相聚的日子 B. 分别的日子 C. 归隐的日子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赵蕃的《寄李宁卿》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赵蕃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