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连昼夜不止》

时间: 2025-01-19 18:15:41

天漏谁能补,河倾势未平。

踞床如露处,曳履学泥行。

朽柱芝菌出,断沟蝌蚪生。

南公安已惯,北客见犹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雨连昼夜不止 赵蕃 〔宋代〕

天漏谁能补,河倾势未平。 踞床如露处,曳履学泥行。 朽柱芝菌出,断沟蝌蚪生。 南公安已惯,北客见犹惊。

白话文翻译:

天上的漏洞谁能修补,河水倾泻的势头还未平息。 坐在床上如同露宿,拖着鞋子学着在泥泞中行走。 腐朽的柱子上长出了芝菌,断流的沟渠里生出了蝌蚪。 南方的人对此已经习惯,北方的人见了仍然感到惊讶。

注释:

  • 天漏:比喻大雨如注,如同天上的漏洞。
  • 河倾:形容河水泛滥,如同倾泻。
  • 踞床:坐在床上。
  • 曳履:拖着鞋子。
  • 朽柱:腐朽的柱子。
  • 芝菌:一种生长在腐木上的真菌。
  • 断沟:断流的沟渠。
  • 蝌蚪:蛙类的幼体。
  • 南公:指南方的人。
  • 北客:指北方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此诗描绘了大雨连绵的景象,通过对比南北方人对自然灾害的不同反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赵蕃经历了一场持续的大雨后所作,通过描绘雨后的景象,反映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不同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描绘了大雨连绵的景象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首句以“天漏”比喻大雨,形象生动;次句“河倾”进一步强化了雨势的猛烈。中间两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如“踞床如露处”和“曳履学泥行”,展现了雨后人们生活的艰辛。后两句通过南北方人对雨后景象的不同反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漏谁能补,河倾势未平。”:首句以“天漏”比喻大雨,形象生动;次句“河倾”进一步强化了雨势的猛烈。
  2. “踞床如露处,曳履学泥行。”: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雨后人们生活的艰辛。
  3. “朽柱芝菌出,断沟蝌蚪生。”: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如朽柱上长出芝菌,断沟里生出蝌蚪,反映了雨后自然界的生机。
  4. “南公安已惯,北客见犹惊。”:通过南北方人对雨后景象的不同反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漏”比喻大雨,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南北方人对雨后景象的不同反应,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雨连绵的景象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

意象分析:

  • “天漏”:比喻大雨,形象生动。
  • “河倾”:形容河水泛滥,如同倾泻。
  • “踞床如露处”:展现了雨后人们生活的艰辛。
  • “曳履学泥行”:反映了雨后人们生活的艰辛。
  • “朽柱芝菌出”:反映了雨后自然界的生机。
  • “断沟蝌蚪生”:反映了雨后自然界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漏”比喻的是什么? A. 大雨 B. 河水 C. 露水 D. 雨水

  2. 诗中“南公安已惯”指的是什么? A. 南方人对大雨已经习惯 B. 北方人对大雨已经习惯 C. 南方人对河水已经习惯 D. 北方人对河水已经习惯

  3. 诗中“朽柱芝菌出”反映了什么? A. 雨后自然界的生机 B. 雨后自然界的破坏 C. 雨后人们的艰辛 D. 雨后人们的习惯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描绘大雨,与赵蕃的诗有相似之处。
  • 杜甫《春夜喜雨》:虽然主题是喜雨,但也有对雨的生动描绘。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大雨连昼夜不止》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描绘了雨的景象,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苏轼的诗则通过梦境展现了雨的美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诗歌研究》: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赵蕃诗歌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