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水际春回,曲阑环合庭阴翠。
縠纹波细。石罅看鱼戏。
宛宛韶光,著处偎人腻。
春知未。青芜满地。
易惹天涯思。
白话文翻译:
春回大地,水边的景色愈加迷人,庭院中的翠绿在曲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生动。水波轻细如绸,石缝里鱼儿嬉戏,景象惬意。时光宛如春光般柔和,正好依偎在一起,情意绵绵。春天的气息尚未完全到来,青绿的芜草满地,容易勾起对远方的思念。
注释:
- 水际:水边。
- 曲阑:弯曲的栏杆。
- 庭阴翠:庭院中的绿色阴影。
- 縠纹:水面上的细波纹。
- 石罅:石缝。
- 韶光:美好的时光。
- 青芜:青色的杂草。
- 天涯思:思念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廷式(约1642-1710),字子华,号若兰,清代诗人,文人画家。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闲适生活及寄情于自然的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点绛唇》表现了春天回归时的自然美景与人情之美,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日的气息。开篇描绘了水边春回的景象,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觉,随后通过"石罅看鱼戏"这一意象,展现了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象。诗中"宛宛韶光,著处偎人腻"的描写则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亲密,春天不仅是自然的复苏,也是人际关系的温暖。最后,"青芜满地,易惹天涯思"一句,将个人的思念情绪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与感伤,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在意象上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情感之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春日图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水际春回,曲阑环合庭阴翠。": 描绘春天回归,水边景色与庭院的翠绿形成对比。
- "縠纹波细。石罅看鱼戏。": 细致描写水面的波纹和石缝中的鱼儿,生动形象。
- "宛宛韶光,著处偎人腻。": 春光柔和,人与人间的亲密情感交织在一起。
- "春知未。青芜满地。": 春天尚未完全到来,满地的青草引发思念。
- "易惹天涯思。": 自然景色引发对远方的思念,情感层次丰富。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縠纹”比喻水面的波纹,形象生动。
- 拟人:春天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自然更具人性化。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对称上表现出和谐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远方的思念,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生命与活力,春天的回归。
- 翠绿:象征希望与青春,生机勃勃。
- 鱼儿:象征自由与欢乐,生动的自然景象。
- 青芜:象征思念与惆怅,人与自然的连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曲阑”指的是哪种物体?
- A. 树木
- B. 栏杆
- C. 花朵
-
“石罅看鱼戏”中“石罅”的意思是?
- A. 石缝
- B. 石块
- C. 河流
-
诗中表现春天的哪些特点?
- A. 冷清
- B. 生机勃勃
- C. 荒凉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更侧重于情感表达。
- 《水调歌头》: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现人生哲理,情感更为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文廷式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