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月下渡江》

时间: 2025-01-08 03:16:42

燕子矶根急浪舂。

浪痕遥飐水灯红。

无数帆樯先后发。

乘月。

阿谁能唱大江东。

呼起当年吴大帝。

贪睡。

不知船上有英雄。

独立柁楼吞沆漭。

箫响。

一声惊起万鱼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月下渡江
作者: 黄之隽 〔清代〕

燕子矶根急浪舂。
浪痕遥飐水灯红。
无数帆樯先后发。
乘月。阿谁能唱大江东。
呼起当年吴大帝。
贪睡。不知船上有英雄。
独立柁楼吞沆漭。
箫响。一声惊起万鱼龙。


白话文翻译:

在燕子矶,潮水汹涌拍打着岸边,波纹远远地映照着水面上的红灯。无数的船帆依次扬起,乘着明月,谁能吟唱那“水阔云低”的壮阔情景?这让人想起当年吴大帝的豪情壮志。可如今我却在船上贪睡,不知船上已是英雄。独立在船头,吞吐江水的浩渺,箫声响起,惊动了无数的鱼龙。


注释:

  • 燕子矶:位于长江边的一个著名景点,常作为诗歌中的意象。
  • :指拍打、冲击的意思。
  • 帆樯:船的帆和桅杆。
  • 大江东去:出自李白的《将进酒》,意指壮阔的江水向东流去,寓意豪情。
  • 吴大帝:指孙权,三国时期的东吴统治者,以英明决策著称。
  • 沆漭:泛指江水或波涛的样子。
  • :一种古乐器,声音悠扬。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之隽,清代诗人,生活于明末清初,因其诗风清丽婉约而受到关注。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月夜渡江之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及对当下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历史人物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定风波·月下渡江》以月夜渡江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诗中描绘了燕子矶的急浪和水灯的红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壮阔的画面。无数的船帆在明月下扬起,似乎在呼应着吴大帝的英雄气概,借此唤起对历史的怀念和对当下的清醒。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也映射出自身对现实的无奈和思考。诗的后半部分更是表现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自我反思,箫声的响起似乎在警醒着沉睡的人。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燕子矶根急浪舂:描绘了燕子矶边的急促浪潮,给人一种动感的印象。
    2. 浪痕遥飐水灯红:波纹远远映射着水面上的红灯,营造出夜色的朦胧美。
    3. 无数帆樯先后发:无数船帆依次起航,生动展现出水上航行的繁忙景象。
    4. 乘月。阿谁能唱大江东:在月光下,谁能吟唱那壮阔的江水呢?
    5. 呼起当年吴大帝:让人想起当年的吴大帝,体现了对历史的敬仰。
    6. 贪睡。不知船上有英雄: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思,沉睡中不觉英雄已在。
    7. 独立柁楼吞沆漭:独立于船头,吞吐着浩渺的江水,象征着广阔的胸怀。
    8. 箫响。一声惊起万鱼龙:箫声响起,惊动了水中的鱼儿和龙,象征着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尤其是“箫响”与“万鱼龙”的对应,展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自我的反思。

意象分析:

  • 燕子矶: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交汇。
  • 急浪: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水灯:代表着希望与指引。
  • 吴大帝:历史英雄的象征。
  • 箫声:象征着艺术与情感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子矶”指的是哪里? A. 长江边的一个景点
    B. 一种鸟类
    C. 一种波浪

  2. “贪睡”一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满足
    B. 忽视历史与现实
    C. 欣慰

  3. “箫响”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安静
    B. 唤醒与振奋
    C. 哀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1. 李白的《将进酒》与黄之隽的《定风波·月下渡江》都是在描写大江的壮阔,李白更强调豪情,黄之隽则在情感上更显细腻与思考。
  2. 杜甫的《登高》则以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沉重形成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之隽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