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寻春》

时间: 2025-01-08 03:22:20

玉勒寻春日欲斜。

山围江郭水平沙。

好著丹青图画取。

去去。

绿杨深处是苏家。

行到垂杨逢绣阁。

寂寞。

美人东渡掩窗纱。

帘下侍儿新打扮。

试看。

越中生女尽如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寻春
作者:曾廉 〔清代〕

玉勒寻春日欲斜。山围江郭水平沙。
好著丹青图画取。去去。绿杨深处是苏家。
行到垂杨逢绣阁。寂寞。
美人东渡掩窗纱。帘下侍儿新打扮。
试看。越中生女尽如花。

白话文翻译:

在即将西斜的春日里,我骑马寻春。
青山环绕着江边的城郭,平展的沙滩显得分外宁静。
不妨画幅丹青将这景象描绘下来。
向前走,绿杨深处便是苏家。
走到垂柳旁,遇见了绣阁,
却感到一阵冷清。
那位美人正从东边渡过江来,轻轻掩上窗纱。
帘下的侍女新近打扮,
不妨看看,越地的姑娘个个都如花一般美丽。

注释:

  • 玉勒:用玉石制成的马鞍,象征着高贵的骑乘。
  • 寻春:寻访春天的景色和气息。
  • 丹青:指绘画,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工笔画。
  • 苏家:指苏州的一个家族,这里引申为美丽的女子。
  • 绣阁:描绘了一种精致的建筑,通常与美丽的女子有关。
  • 东渡:指从东边过来,暗示了女子的行踪。
  • 越中生女:越地指的是浙江一带,生女指女子,强调女子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廉,清代诗人,以词风婉约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极具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色和美人,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的追忆。

诗歌鉴赏:

《定风波·寻春》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与人情的词作,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与感受。整首词通过春日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开篇的“玉勒寻春日欲斜”一句,画面感十足,展现了骑马出游的悠然自得,暗示着诗人对春天的向往。接下来的山围江郭与水平沙的描写则渲染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令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氛围。

词中提到的“绿杨深处是苏家”,不仅暗示了美人的居所,也象征着温柔与美丽的结合。接下来的“行到垂杨逢绣阁”则展示了诗人对美丽女子的期待与渴望,但随即的“寂寞”却又让人感受到一丝惆怅,似乎美好的事物总是伴随着孤独。最后的“越中生女尽如花”点题,强调了美人如花的绝代风华,完美地结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美。

整首词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在情感上令人共鸣,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间的美好,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勒寻春日欲斜”:骑着华丽的马,寻找春天的气息,时光已要西斜。
  2. “山围江郭水平沙”:青山环绕着江边的城镇,沙滩显得安静而平坦。
  3. “好著丹青图画取”:不妨将这美景绘制成画。
  4. “去去。绿杨深处是苏家”:向前走,绿杨深处是苏州的一处佳境。
  5. “行到垂杨逢绣阁”:走至垂柳旁,遇见了精致的绣阁。
  6. “寂寞”:感到一阵冷清的寂寞。
  7. “美人东渡掩窗纱”:美人正从东边渡过江来,轻轻掩上了窗纱。
  8. “帘下侍儿新打扮”:帘下的侍女新近打扮,显得格外美丽。
  9. “试看。越中生女尽如花”:不妨看看,越地的姑娘个个都如花一般娇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越中生女尽如花”,将女子比作花,强调其美丽。
  • 对仗:如“山围江郭水平沙”,展现了对称的美感。
  • 拟人:如“掩窗纱”,赋予窗纱以动作,增加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与女子的优雅身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勒:象征高贵与优雅。
  • 春日: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绿杨:春天的生机,象征着柔美与温婉。
  • 绣阁:精致的生活,象征着美丽与艺术。
  • 美人:女性的美丽,代表着爱情与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苏家”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苏州
    • B. 北京
    • C. 南京
    • D. 杭州
  2. “越中生女尽如花”中的“越中”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部
    • D. 东北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向往?

    • A. 骑马
    • B. 读书
    • C. 游泳
    • D. 打球

答案

  1. A. 苏州
  2. B. 南方
  3. A. 骑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曾廉的《定风波·寻春》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曾廉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饮酒作乐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