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招屈亭
作者: 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
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
远天秋色暮苍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屈原的悲剧与哀愁。怀王在三闾之地被杀,荆楚人民因此悲痛,纷纷穿上白色的丧服。屈原在招屈亭边感受到两重的仇恨,眼望远方的秋色,天色渐渐暗淡。
注释:
- 三闾:指三闾大夫屈原,楚国的忠臣。
- 溺处:指屈原投江自尽的地方。
- 怀王:指楚怀王,因屈原的忠诚而受到重视,但最终遭遇悲剧。
- 缟裳:白色衣裳,象征丧服,表示哀悼。
- 招屈亭:屈原所作的亭子,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与悲痛。
- 两重恨:指对怀王被杀的愤恨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悲痛。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三闾溺处,指的是屈原自尽的地点,屈原是楚国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因忠诚于国而遭受误解,最终选择自尽以表明他的忠诚。此诗通过怀王的悲剧和屈原的痛苦,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切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遵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深情的抒怀和细腻的笔触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受当时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影响,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屈原等忠臣遭遇的同情。唐代崇尚古典文学,诗人常常借古人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招屈亭》是一首深具历史感和情感厚度的诗作。诗中通过屈原和怀王的命运,表现了诗人对忠臣遭遇的不平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首句提到的“杀怀王”,直接点出历史悲剧,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压迫感和历史的沉重。接下来的“感得荆人尽缟裳”,描绘了因怀王之死而哀悼的场景,白色的丧服成为了悲痛的象征。当诗人提到“招屈亭边两重恨”时,情感达到了高潮,仇恨与悲痛交织,令人深思。最后一句“远天秋色暮苍苍”,将情景与情感结合起来,秋天的苍茫与诗人内心的苍凉呼应,给人以无尽的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闾溺处杀怀王:这里以屈原的自尽为背景,提及怀王之死,突显历史的悲惨。
- 感得荆人尽缟裳:荆楚人民因怀王之死而悲痛,穿上丧服,表达哀悼情感。
- 招屈亭边两重恨:在招屈亭前,诗人感受到仇恨与无奈的双重情感。
- 远天秋色暮苍苍:描绘出秋天的萧瑟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苍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歌中“杀怀王”与“尽缟裳”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白色丧服象征着哀悼,暗示着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反思。
- 意象:秋色的描绘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深邃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沉痛反思,揭示了忠臣屈原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与人性悲剧的深刻关切。
意象分析:
- 三闾:象征着忠诚与悲痛。
- 缟裳:象征着哀悼与失落。
- 招屈亭:象征着对屈原精神的追忆与缅怀。
- 秋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闾溺处”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自尽地点? A. 李白
B. 屈原
C. 杜甫 -
诗中“缟裳”指的是什么?
A. 白色的衣服
B. 红色的衣服
C. 蓝色的衣服 -
诗中提到的“招屈亭”象征着什么?
A. 忠诚与悲痛
B. 欢乐与庆祝
C. 旅行与冒险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国殇》——闻一多
诗词对比:
- 比较汪遵的《招屈亭》与屈原的《离骚》,两者都表现了对忠诚与悲剧的深切探讨,但《离骚》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招屈亭》则侧重于历史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屈原与古代楚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