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偕许有介山居读书》

时间: 2024-09-19 21:55:34

数茅结似老僧关,四面青光落古颜。

闲我两人当九日,读残半卷暝千山。

天平秋气绿菰外,客瘦夕阳黄叶间。

风雨满城听未得,此中高卧不知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九偕许有介山居读书
作者: 谢天枢

数茅结似老僧关,四面青光落古颜。
闲我两人当九日,读残半卷暝千山。
天平秋气绿菰外,客瘦夕阳黄叶间。
风雨满城听未得,此中高卧不知还。


白话文翻译:

在一片茅草屋里,像老僧人那样静谧,四周青光映照着古老的面容。今天是重阳节,我和朋友闲坐在一起,读着残存的卷子,天边的山峦渐渐被夜色笼罩。秋天的气息在平静的湖面上荡漾,客人瘦弱的身影映在黄叶之间。风雨满城,却没有听到声音,这里我高卧着,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数茅:数以茅草搭建的房子。
  • 老僧关:指寺庙的门,形容环境清幽。
  • 青光:指青色的光辉,可能暗指青山绿水。
  • 九日: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 残半卷:指未读完的书卷。
  • :指夜晚,暗淡的意思。
  • :水生植物,通常指芦苇。
  • 高卧:悠然自得地躺卧。

典故解析:

  • 重阳节: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与健康,通常在这一天登高望远。
  • 半卷:暗示着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天枢,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和友人共度佳节,悠然自得地阅读,表达了对友谊和自然的感悟。正值秋季,诗中渗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重九偕许有介山居读书》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淡淡的秋意为背景,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以“数茅结似老僧关”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深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位老僧的庙宇中,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悠久与宁静。接着,诗人和友人闲坐于重阳节,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融洽。

“读残半卷暝千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书卷的热爱与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人在秋天的季节里,感受到“天平秋气绿菰外”的清冷与孤寂,映衬出客人的瘦弱与黄叶的凋零,似乎在传达一种对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最后两句“风雨满城听未得,此中高卧不知还”,则转向一种无所顾虑的洒脱,诗人对外界的喧嚣置之度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展示了诗人与自然、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茅结似老僧关:用“数茅”形容茅屋的数量,像老僧人那样的宁静,暗示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清幽。
  2. 四面青光落古颜:四周的青色光辉照耀着古老的面容,展现出一幅静谧的画面。
  3. 闲我两人当九日:在重阳节这一天,诗人与友人悠闲地相聚。
  4. 读残半卷暝千山:两人一起读着残缺的书卷,夜色渐浓,千山在暮色中模糊。
  5. 天平秋气绿菰外:秋天的气息在湖面上荡漾,透露出清冷的感觉。
  6. 客瘦夕阳黄叶间:客人瘦削的身影被黄叶映衬,传达一丝孤独。
  7. 风雨满城听未得:外面风雨交加,但诗人对此毫不在意。
  8. 此中高卧不知还:在这里悠然自得,完全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茅草屋比作老僧的庙宇,暗示宁静。
  • 拟人:风雨“听未得”,使自然景物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天平秋气”和“黄叶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对知识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简朴生活与宁静的环境。
  • 青光:代表着生命与希望。
  • 秋气: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感伤。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2. 诗人和谁一起度过重阳节? a) 家人
    b) 朋友
    c) 孤独

  3. “风雨满城听未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外界的关心
    b) 对外界的漠视
    c) 对外界的向往

答案:

  1. b) 重阳节
  2. b) 朋友
  3. b) 对外界的漠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勃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勃的《登高》同样描绘了重阳节的情景,但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谢天枢则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歌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美学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