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7 20:52:55

阳复寒根,气回枯杆。

前村昨夜梅初绽。

谁言造化没偏颇,半开何独南枝暖。

素艳幽轻,清香远散。

雪中岂恨和羹晚。

不知何处误东君,至今不使春拘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复寒根,气回枯杆。前村昨夜梅初绽。谁言造化没偏颇,半开何独南枝暖。素艳幽轻,清香远散。雪中岂恨和羹晚。不知何处误东君,至今不使春拘管。

白话文翻译:

阳光回暖,寒冷的根茎开始复苏,气息从枯萎的枝杆中回升。昨夜前村的梅花刚刚绽放。谁说造物主对万物的安排没有偏向?为何南边的梅花独自盛开得温暖?那素雅的花朵轻盈幽静,清香飘散得很远。雪中难道会怨恨春天的到来迟缓吗?不知道在哪个地方误了东风,至今不让春天的气息束缚。

注释:

  • 阳复:阳光回暖。
  • 寒根:寒冷的根茎。
  • 气回:气息回升。
  • 枯杆:枯萎的枝杆。
  • 梅初绽:梅花刚刚开放。
  • 造化:自然的创造或造物主。
  • 南枝:南方的花枝。
  • 素艳:素雅而美丽。
  • 幽轻:幽静轻盈。
  • 和羹晚:春天的到来较晚。
  • 东君:春天的象征,东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焘,字子华,号青松,宋代词人,与同时代的词人相比,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春冬之交,表达了对春天到来迟缓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造化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季节变迁的关注。

诗歌鉴赏:

《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迟到与自然的无常。诗的开头描写了阳光复苏,寒冷逐渐消退的景象,展现了春回大地的希望。接着,诗人以“前村昨夜梅初绽”引入梅花的美丽,象征着春天的来到。通过“谁言造化没偏颇”,诗人质疑自然法则的公平性,抒发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尤其是“雪中岂恨和羹晚”,令人联想到春天的温暖与冬天的冷酷之间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在自然变化中划出的哲理。最后,诗人以“至今不使春拘管”收尾,表达了对春天自由而不可拘束的渴望,给人以希望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阳复寒根,气回枯杆:春天的阳光照耀,冬天的寒气逐渐消退,温暖的气息开始从枯萎的枝杆中回升。
  2. 前村昨夜梅初绽:前村的梅花昨夜刚刚开放,暗示春天的到来。
  3. 谁言造化没偏颇:谁说大自然的安排没有偏向与不公呢?
  4. 半开何独南枝暖:为何南边的梅花开得特别温暖而其他地方的梅花却迟迟不开?
  5. 素艳幽轻,清香远散:那素雅的梅花轻盈而幽静,清香飘散得很远。
  6. 雪中岂恨和羹晚:在雪中难道会怨恨春天的到来晚了吗?
  7. 不知何处误东君:不知道在哪里误了春天的使者东风。
  8. 至今不使春拘管:至今仍然不让春天的气息受到束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东风比作使者,赋予春天以人性。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雪中岂恨”和“误东君”。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迟到的感慨与对自然变化的思考,透过梅花的盛开折射出生命的希望与美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代表了坚韧与美丽。
  • 阳光:代表温暖与希望。
  • :象征寒冷与冬天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初绽”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不知何处误东君”中的“东君”指代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3.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冬天的怀念
    • B. 对春天迟到的感慨
    • C. 对梅花的赞美
    • D. 对大自然的恐惧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鸟鸣涧》: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生命力,王维的诗更注重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生命的感慨与自然的思考,主题与张焘此诗相似,但风格较为直白。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