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送春》
时间: 2025-01-08 03:26: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恨正难消,愁来何处。
离人怎奈春韶去。
乍时相见了无因,
霎时不见空题句。
细雨香尘,东风香絮。
曲阑倚遍还延伫。
这回惜别又经年,
双飞燕儿呢喃语。
白话文翻译:
恨意难以消除,愁苦又该去向何处?
离人又怎能忍受春光流逝?
刚刚相见却无缘再聚,
转瞬不见却只能空自题写诗句。
细雨飘洒,香气弥漫,东风送来花絮。
我倚在曲折的栏杆上,久久不愿离去。
这一次惜别又是数年,
双飞的燕子在耳边低语。
注释:
- 恨正难消:恨意仍然难以化解。
- 愁来何处:愁苦又该去往何处。
- 韶:指春光,春天的美好时光。
- 乍时相见:刚刚见面时。
- 霎时:瞬间,转瞬之间。
- 细雨香尘:细雨带来的香气与尘埃。
- 东风香絮:春天的东风带来的花絮。
- 曲阑:弯曲的栏杆,这里指的是一个依靠的地方。
- 延伫:停留不去。
典故解析:
- 双飞燕:在古诗中,燕子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重聚,双飞燕的意象传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玉珍是清代的一位女诗人,生平不详,但她的诗词常常展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春天到来时写的,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和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春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 送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浓郁的情感表达了离别时的愁苦与对春天的留恋。诗的开头以“恨正难消,愁来何处”引入,抒发了对离人的思念和愁苦,展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却又感叹时光流逝,心中充满了哀伤。“乍时相见了无因,霎时不见空题句”一句,表达了相聚的短暂与离别的无情,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细雨和东风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氛围,同时又与离别之情相映成趣,使得整首诗既有春天的生机,又充满了离别的愁苦。最后,通过“这回惜别又经年,双飞燕儿呢喃语”一句,诗人用燕子的低语来表达对离别的无尽思念,令人动容。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张玉珍作为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与敏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恨正难消,愁来何处”:表达了内心的恨意与愁苦交织,难以找到出路。
- “离人怎奈春韶去”:离人对于春天的流逝感到无奈。
- “乍时相见了无因”:刚刚相见却无缘再次相聚。
- “霎时不见空题句”:转瞬不见,只能留下空白的诗句。
- “细雨香尘,东风香絮”:描绘春天细雨与东风带来的美好气息。
- “曲阑倚遍还延伫”:倚靠在栏杆上久久不愿离去。
- “这回惜别又经年”:这一次的离别又过去了许多年。
- “双飞燕儿呢喃语”:燕子在耳边低语,象征着思念与离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的愁苦比作春光的流逝。
- 拟人:燕子在耳边呢喃,赋予了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离人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亲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细雨:象征着思念与哀愁,营造出春天的氛围。
- 东风:代表春天的温暖与生机,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 燕子:常常代表离别与重聚,传达了思念与牵挂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恨正难消”的意思是: A. 恨意已经消失
B. 恨意仍然难以化解
C. 恨意转化为思念
D. 恨意无所谓 -
“双飞燕儿呢喃语”中燕子的意象象征着: A. 离别与思念
B. 春天的到来
C. 快乐的聚会
D. 忧伤的回忆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留恋与感伤
B. 冷漠与无情
C. 欢快与庆祝
D. 忧虑与恐惧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张玉珍的《踏莎行 送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离别的思念,前者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绘,后者则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达哀愁。两者都是古代女性诗人对人生感悟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