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8 03:18: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菡萏飘香,梧桐倒影,浮屠十丈孤峰冷。
五分残月一分秋,清泠冷地知谁省。
翠叶蛙潜,朱楼燕回,三更欲断人初静。
微波催送白云飞,扁舟惟有花相等。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荷花散发着香气,梧桐树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十丈高的浮屠在孤峰上显得冷清。
残月只有五分,秋天的气息尚存,清冷的土地上似乎只有我一人知晓。
青翠的树叶中,青蛙隐秘地潜伏,朱楼里燕子飞回,夜深人静时,似乎一切都要沉寂下来。
微波轻轻地送走白云,扁舟上唯有花朵与我相伴。
注释
字词注释:
- 菡萏:指荷花,常与清香相联。
- 浮屠:佛教寺庙的塔,象征着孤寂高洁。
- 五分残月:指月亮已缺,象征时间的流逝。
- 清泠:指清冷的感觉,给人以孤独之感。
- 朱楼:指红色的楼阁,常见于古代园林。
- 三更:指夜间的时间,通常指深夜。
- 扁舟:小船,象征漂泊的生活。
典故解析:
- “菡萏”: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美丽和清纯,荷花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中尤为常见。
- “浮屠”:象征佛教文化的存在,代表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擅长写词和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诗人常常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开篇的“菡萏飘香,梧桐倒影”通过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人用“浮屠十丈孤峰冷”来象征自身的孤独,浮屠的高耸与冷清反映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残月一分秋”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似乎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增添了几分惆怅。“清泠冷地知谁省”,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悟,似乎只有自己对这一切有深深的理解。
后半部分的“翠叶蛙潜,朱楼燕回”描绘了夜晚的静谧,青蛙的隐秘与燕子的归来,增添了生活的细节与生气。而“微波催送白云飞”则展现了自然的流动与变化,诗人以“扁舟惟有花相等”结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在说,即使孤独,花朵依旧是陪伴。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哲思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菡萏飘香”:描绘荷花的美丽与香气,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
- “梧桐倒影”:梧桐树的影子在水中摇曳,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 “浮屠十丈孤峰冷”:高耸的浮屠在孤峰上显得冷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 “五分残月一分秋”:残缺的月亮映衬出秋天的肃杀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
- “清泠冷地知谁省”:冷清的土地上,只有诗人自己能感受到这种孤独的情绪。
- “翠叶蛙潜,朱楼燕回”:描绘自然中的生物活动,增添环境的生动性。
- “三更欲断人初静”:深夜时分,万物归于宁静,暗示人们内心的思考。
- “微波催送白云飞”:水波荡漾,白云随之漂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 “扁舟惟有花相等”:在孤舟上,唯有花朵陪伴,表达诗人的孤独与对美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屠比作孤峰,象征孤独高洁的境界。
- 拟人:如“微波催送白云飞”,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翠叶蛙潜,朱楼燕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孤独的深思,以及在宁静中寻找内心平和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菡萏:象征纯洁、美丽,常与爱情相连。
- 浮屠:象征孤独与高洁,反映诗人的心境。
- 残月:时间的象征,暗示生命的短暂。
- 蛙、燕:自然生物,体现生机与生活的细节。
- 扁舟与花:象征漂泊与美好,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菡萏”指的是什么?
- A. 菊花
- B. 荷花
- C. 玫瑰
- D. 兰花
-
填空题:诗中“浮屠十丈孤峰冷”表现了诗人的__感。
-
判断题:诗中的“朱楼燕回”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对/错)
答案:
- B
- 孤独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袁克文《踏莎行》与李白《夜泊牛津》: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自然,但袁克文更侧重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与壮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