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书事》

时间: 2025-01-01 13:58:43

禹甸埴坟殊广大,蛮方节钺漫纷纭。

欲披角鲤池边草,旋搅都鹅洞里云。

孔仅算缗原始祸,卢循入海岂能军?

诏书一纸烽烟静,重见侏离拜圣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中书事
作者: 王式丹 〔清代〕

禹甸埴坟殊广大,
蛮方节钺漫纷纭。
欲披角鲤池边草,
旋搅都鹅洞里云。
孔仅算缗原始祸,
卢循入海岂能军?
诏书一纸烽烟静,
重见侏离拜圣君。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土地辽阔无边,
蛮族的节日仪式纷繁复杂。
我想去除角鲤池边的杂草,
旋转着搅动着都鹅洞的云彩。
孔子所算的只是原初的祸患,
卢循入海又怎么能称得上军队?
一纸诏书使烽烟平息,
再次见到侏离(南方少数民族)向圣君致敬。

注释:

  • 禹甸:指的是大禹治理的地方,寓意广大的土地。
  • 埴坟:意指泥土和坟墓,象征广阔的土地。
  • 蛮方:指的是蛮族的地方,文化上较为原始的地区。
  • 节钺:古代的节日和仪式,象征着蛮族的习俗。
  • 角鲤池:指的是某种池塘,可能与鲤鱼有关。
  • 都鹅洞: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名,意象模糊。
  • :指孔子,他的教导与思想。
  • 卢循:古代的一个人物,象征不堪的军队。
  • 侏离: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表示对君主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式丹,清代诗人,生平多在南方活动,其作品多描绘南方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南方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对国家统一与文化认同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中书事》是一首描绘南方土地与文化的古诗,诗中通过广阔的自然景象与复杂的民族习俗,展现了南方的独特魅力。诗的开头描述了南方的辽阔和蛮族的风俗,表现了对南方文化的关注与理解。接着提到孔子的哲学思想,暗示着文化的传承与影响力。最后一句提到“重见侏离拜圣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渴望。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基调深沉而又充满希望,展现了诗人对南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禹甸埴坟殊广大:开篇便强调南方土地的广阔,突显其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 蛮方节钺漫纷纭:描绘南方蛮族的节日,暗示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欲披角鲤池边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环境的渴望。
  • 旋搅都鹅洞里云: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象,体现出诗人的敏感与细腻。
  • 孔仅算缗原始祸:提及孔子,暗示对历史的反思,表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卢循入海岂能军:质疑历史上某些人物的军事能力,反映出对历史的批判。
  • 诏书一纸烽烟静:一纸圣旨使得战乱平息,表现了对和平的渴望。
  • 重见侏离拜圣君:结束句强调民族团结与对君主的尊敬。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 比喻:如“烽烟静”,寓意战争的结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文化习俗,构建了丰富的意象。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南方土地的热爱,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国家统一与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土地:象征着根基与文化的延续。
  • 蛮族:代表着多元文化,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 :象征变幻与希望,表现诗人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歌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 D. 屈原
  2. “都鹅洞”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传统文化
    • B. 自然景观
    • C. 军事历史
    • D. 少数民族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柳宗元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王式丹的《南中书事》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两者都描绘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但王式丹更注重南方的多元文化,李白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感悟。

参考资料:

  • 相关古诗词集
  • 清代文学研究相关书籍
  • 文化多样性与历史反思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