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看花)》

时间: 2025-01-01 14:13:42

为爱西庄花满树,朝朝来扣柴门。

墙头遥见簇红云。

恍然迷处所,疑入武陵源。

花外飞来寒食雨,一时留住游人。

村醪随意两三巡。

折花头上戴,记取一年春。

意思解释

临江仙(看花)

作者: 秦观 〔宋代〕


原文展示:

为爱西庄花满树,朝朝来扣柴门。
墙头遥见簇红云。
恍然迷处所,疑入武陵源。
花外飞来寒食雨,一时留住游人。
村醪随意两三巡。
折花头上戴,记取一年春。


白话文翻译:

我爱那西庄的花开满树,因此每天都来敲响柴门。
在墙头远远地看到一片片红花,
恍惚间迷失了方向,仿佛进入了武陵源。
花外飘来的寒食雨,恰好留住了游人。
在村里随意喝上两三杯醪酒,
折下一朵花戴在头上,记住这一年的春天。


注释:

  • 西庄: 指代一个地方,因花开而闻名。
  • 柴门: 形容农村的门,给人一种亲切感。
  • 簇红云: 形容红花聚集的景象,像云一样美丽。
  • 武陵源: 典故,指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境地,象征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 寒食雨: 指寒食节时的细雨,给人一种清新、温润的感觉。
  • 村醪: 村里的酒,通常指米酒,带有乡土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太虚,号淮海,北宋词人,工于词,擅长婉约派词风。他的词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之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秦观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中,表达了他对春天花开的喜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体现了他热爱自然、珍视人生瞬间的情怀。


诗歌鉴赏:

《临江仙(看花)》是一首描绘春天花景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花的美丽与自身的情感紧密结合。开头一句“为爱西庄花满树,朝朝来扣柴门”,即勾勒出诗人对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的“墙头遥见簇红云”不仅描写了花的绚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

在情感上,诗人借助花的美景,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恍然迷处所,疑入武陵源”,则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理想化的境地,仿佛迷失在春意盎然的桃花源中,这种想象充满了生活的诗意与哲学思考。

“花外飞来寒食雨,一时留住游人”,则将春雨与游人之间的互动描绘得细腻而动人,展现了春雨带来的温润和生机。而“村醪随意两三巡”则表现出一种随和自在的生活态度,折下一朵花戴在头上,更是将生活的惬意与春天的欢愉紧密相连。

整首词通过对春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丽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为爱西庄花满树: 表示诗人因对花的热爱而频频造访西庄。
  2. 朝朝来扣柴门: 每天都来敲柴门,表现出一种执着与热爱。
  3. 墙头遥见簇红云: 在远处的墙头看到一片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
  4. 恍然迷处所,疑入武陵源: 迷失在如此美丽的景色中,仿佛进入了理想的桃花源。
  5. 花外飞来寒食雨: 描绘了春雨的细腻,给人一种清新的气息。
  6. 一时留住游人: 雨水使游人留驻,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7. 村醪随意两三巡: 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随意与自在。
  8. 折花头上戴,记取一年春: 最后以折花戴于头上,象征对春天的美好记忆。

修辞手法:

  • 比喻: “簇红云”比喻花朵的美丽,形象生动。
  • 拟人: “飞来寒食雨”赋予雨以生动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加了词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出诗人对春天花开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 : 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 墙头: 代表人与自然的界限,暗示着人们向往自然。
  • 武陵源: 理想的生活境地,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寒食雨: 细腻而清新的春雨,象征着春天的温润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面哪个意象出现在《临江仙(看花)》中?
    A. 柳树
    B. 花
    C. 山川

  2. “疑入武陵源”一句中,武陵源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烦恼
    B. 理想的生活境地
    C. 商业繁华

  3. 诗中的“村醪”指的是什么?
    A. 村里的酒
    B. 农作物
    C. 乡村的风景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秦观的《临江仙(看花)》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但是秦观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放的气势。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