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端叔游智海用前韵》

时间: 2025-01-01 15:27:04

点目谁能化两龙,超然想见古人风。

红尘稍与僧家远,白发偏於我辈公。

休计浮名千载後,且欣汤饼一杯同。

何时并筑邗沟上,引水浇花半亩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李端叔游智海用前韵
点目谁能化两龙,超然想见古人风。
红尘稍与僧家远,白发偏於我辈公。
休计浮名千载後,且欣汤饼一杯同。
何时并筑邗沟上,引水浇花半亩宫。

白话文翻译:

谁能将两条龙化为一体?我超然的想象中仿佛看见古人的风范。
红尘世俗与僧侣的生活渐行渐远,白发的我却偏偏与同辈人相同。
不要去计较千年后浮名的得失,且欣然享受一碗汤饼的温暖。
何时我们能在邗沟之上共筑小屋,引水浇灌半亩花园呢?

注释:

  • 点目:点明主题,指明要讨论的内容。
  • 两龙:比喻难以合二为一的事物,可能指对立的两种力量或理念。
  • 超然:超脱于世俗,指一种不受世俗拘束的状态。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和喧嚣。
  • 僧家:指僧侣的生活,隐喻一种清净、脱俗的生活方式。
  • 浮名:虚名,指没有实质内容的名声。
  • 汤饼:指一种简单的食物,象征生活的简单与满足。
  • 邗沟:古代的运河,象征与自然的和谐,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写词,风格清丽。其作品通常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秦观晚年时期,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诗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人风范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展现了秦观内心的矛盾与渴望。诗中“点目谁能化两龙”开篇即引人深思,暗示着世间纷争与对立的复杂性。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回归自我,强调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

在描绘红尘与僧家远离的同时,诗人自我反省,承认白发的来临,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接着,诗人提出“休计浮名千载後”,意在告诫自己和他人,不必过于在意名声的得失,应该珍惜眼前的简单幸福。

最后,诗人以“何时并筑邗沟上,引水浇花半亩宫”结束,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他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雅,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点目谁能化两龙:引入主题,感叹世事难以合一,隐含哲理。
  2. 超然想见古人风:表达对古人风范的向往,强调一种心灵的超脱。
  3. 红尘稍与僧家远:描述现实生活的喧嚣与僧人的宁静相对立。
  4. 白发偏於我辈公:表达对老去的无奈,同时承认同辈人的共同处境。
  5. 休计浮名千载後:劝诫自己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反映一种超脱的思想。
  6. 且欣汤饼一杯同:倡导享受简单生活,体现朴素的快乐。
  7. 何时并筑邗沟上:描绘理想的生活场景,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8. 引水浇花半亩宫:象征着理想生活的美好与安逸,寄托了诗人的愿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复杂比作“两龙”,增强了主题的深度。
  • 对仗:如“红尘稍与僧家远”,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邗沟和汤饼分别象征理想生活和简单的快乐,深化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在纷扰的红尘中,追求简单真实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古人风范的回望和对现实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强调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意象分析:

  • 两龙:象征对立与纷争,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 僧家:象征宁静与脱俗,表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汤饼:象征简单的生活乐趣,强调心灵的满足。
  • 邗沟:象征与自然的和谐,寄托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点目”指的是什么? A. 诗的开头
    B. 诗的主题
    C. 诗的结尾

  2. “红尘稍与僧家远”表达了什么? A. 世俗生活的喧嚣
    B. 僧人的生活方式
    C. 对古人风范的追忆

  3. 诗人想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A. 富贵荣华
    B. 简单宁静
    C. 书香门第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思考与情感。
  • 《登高》(杜甫):同样反映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都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强调豪放,秦观则趋向细腻。
  • 《春晓》(孟浩然):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但是秦观更关注内心的感受,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