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3:40:13

约略琵琶商妇怨,春花秋月蹉跎。

貂裘换后峭寒多。

江山欹枕梦,风雨缺壶歌。

明镜晓霜羞短发,负他云髻峨峨。

相逢切莫误横波。

雍门成旧曲,无计惜韩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其三
作者:况周颐

约略琵琶商妇怨,春花秋月蹉跎。
貂裘换后峭寒多。
江山欹枕梦,风雨缺壶歌。
明镜晓霜羞短发,负他云髻峨峨。
相逢切莫误横波。
雍门成旧曲,无计惜韩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怨愁,像琵琶声般低沉,回忆起春花秋月的流逝。换上貂裘后,感受到更多的寒冷。她在江山的梦中倚枕,风雨中唱着缺失的歌曲。清晨的明镜映出她短发的羞怯,想起那高耸的云髻。相逢时切莫误解彼此的情感,雍门外的旧曲已成往事,无法再留恋韩娥的美丽。

注释

  • 琵琶商妇怨:琵琶声似有怨气,暗指女子的悲苦。
  • 蹉跎:形容时光的流逝。
  • 貂裘:指用貂毛制成的外衣,象征奢华与地位。
  • 江山欹枕梦:在美丽的江山中做梦,形容女子沉浸于幻想。
  • 明镜晓霜:形容清晨的明亮,映出女子的短发,与美丽的云髻形成对比。
  • 雍门:指古代的一种曲调,表现对往事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况周颐(1640-1715),字子琦,号秋水,清代诗人和学者,擅长诗词和散文。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中期,正值社会变迁、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女性在时光流逝中的感慨与愁苦。开头以“琵琶商妇怨”引入,便营造出一种幽怨的气氛,仿佛能听到那清冷的琵琶声。接着,诗人将春花秋月的美好与无情的时间对比,展现了对逝去青春的惋惜。寒冷的貂裘、倾斜的江山梦、缺失的歌声,种种意象交织在一起,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诗中的“明镜晓霜”与“云髻峨峨”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女子在镜前的自我审视与内心的羞怯,充分体现了女性在情感与身份上的挣扎。结尾的“雍门成旧曲”则是对过往情感的追忆与无奈,留下了深深的惆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充满了对人生、爱情和命运的思考,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女性情感的理解与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约略琵琶商妇怨:开头便以琵琶的低吟引入,象征女性的愁苦,暗示内心的孤独。
  2. 春花秋月蹉跎:对比春花秋月之美与光阴流逝,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3. 貂裘换后峭寒多:换上华丽的外衣,却感到更加寒冷,象征外表与内心的失落。
  4. 江山欹枕梦:在美丽的江山中做梦,暗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5. 风雨缺壶歌:在风雨中失去美好歌声,表现出生活中的艰辛和不如意。
  6. 明镜晓霜羞短发:明镜照出女子短发的羞怯,暗示对年华逝去的无奈。
  7. 负他云髻峨峨:怀念曾经的美丽与风采,情感愈加强烈。
  8. 相逢切莫误横波:警醒相逢时切忌误解,表明对情感的珍视。
  9. 雍门成旧曲,无计惜韩娥:旧曲已成往事,无法再留恋美人,表达无奈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琵琶声比作女子的怨愁,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春花秋月,江山欹枕”,对比鲜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无情的时间与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女性的怨愁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情感的珍视,流露出浓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琵琶:象征女性的柔情与愁苦。
  2. 春花秋月:代表美好的时光与爱情。
  3. 貂裘:象征奢华与外在的美,但却掩盖了内心的孤独。
  4. 明镜与短发:反映女性对自我形象的审视与心中的羞怯。
  5. 江山与风雨:象征生活的艰难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琵琶商妇怨”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音乐
    B. 女性的悲苦
    C. 春花秋月
    D. 江山美景

  2. “明镜晓霜羞短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信
    B. 羞怯与无奈
    C. 喜悦
    D. 忧愁

  3. “相逢切莫误横波”的意思是? A. 相逢时要珍惜
    B. 相逢时要小心误解
    C. 不再相逢
    D. 误解不会发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表达爱情的无奈与追忆。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王熙凤的诗,亦反映女性的情感与命运。

诗词对比

  • 《临江仙 其三》《钗头凤·世情薄》:两者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反映女性在爱情与人生中的挣扎与无奈,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的叹息,而后者则更加直白地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
  • 《况周颐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