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雨窗有怀朗秋夫人》

时间: 2025-01-19 20:06:31

寻遍梦儿嫌漏短,打窗风雨惊眠。

罗衾做就嫩凉天,挑灯频起坐,瘦影自生怜。

心事争同蕉叶战,个中滋味谁传。

相思欲写衍波笺,殷勤劳去雁,寄向海云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雨窗有怀朗秋夫人
作者: 李文荪 〔清代〕

寻遍梦儿嫌漏短,打窗风雨惊眠。
罗衾做就嫩凉天,挑灯频起坐,瘦影自生怜。
心事争同蕉叶战,个中滋味谁传。
相思欲写衍波笺,殷勤劳去雁,寄向海云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梦中寻觅,觉得时间太短,窗外的风雨声惊扰了我的睡眠。
用轻薄的被子度过这凉爽的天气,点着灯频频起身坐着,瘦弱的身影令人怜惜。
心中的情思如同蕉叶上的雨水般交织,个中滋味又有谁能传达呢?
我想把思念写在波纹纸上,殷勤地寄信给那只雁,寄往海边的云端。

注释:

字词注释:

  • 梦儿:指梦境。
  • 漏短:形容时间过得太快。
  • 罗衾:轻薄的被子。
  • 挑灯:点亮灯火。
  • 瘦影自生怜:自己的瘦弱身影令人怜惜。
  • 蕉叶:指的是蕉树的叶子,常用来比喻心情的细腻。
  • 波笺:一种有波纹的纸,古时常用来书信。
  • 殷勤:热情周到。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蕉叶”可引申为志向或情感的寄托,蕉叶常常在古诗中用来象征柔情和细腻的心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文荪,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作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感与思考。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秋季,正值多雨的时节,诗人通过窗外的雨声引发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某位女性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在雨窗的背景下,展现了诗人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开篇即以“梦儿嫌漏短”引入,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暗示着对现实的无奈。窗外的“风雨惊眠”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化,更是一种心境的投射,风雨交加恰似诗人内心的波澜。

中间几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念,轻薄的罗衾和频频起坐的景象生动地传递出一种无奈与惆怅。诗人对自身“瘦影”的怜惜,体现了对自身状态的敏感和对情感的深刻体验。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主题,蕉叶似乎成了情感的寄托,诗人渴望将这种复杂而深沉的心情通过信件传递出去,然而“个中滋味谁传”却道出了这种情感的难以言传。最后的寄信意象,通过“寄向海云边”传达出诗人对远方的期待与无奈。

整首词在意象和情感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清代词人对传统文化情感的继承与发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寻遍梦儿嫌漏短:梦境中的美好时光似乎总是过得太快,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不舍。
  • 打窗风雨惊眠:窗外的风雨声打扰了夜间的宁静,象征着外界环境对内心情感的影响。
  • 罗衾做就嫩凉天:用轻薄的被子应对凉爽的秋天,暗示着对温暖的渴求。
  • 挑灯频起坐,瘦影自生怜:频频起身点灯,反映了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念。
  • 心事争同蕉叶战:内心的情感如同蕉叶上的雨水般交织,极为细腻。
  • 个中滋味谁传:对复杂情感的无奈与困惑,表达了无法传达的心情。
  • 相思欲写衍波笺:想要将思念写在特制的纸上,体现了诗人对情感表达的渴望。
  • 殷勤劳去雁,寄向海云边:寄信的意象,体现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事比作蕉叶上的雨水,生动形象地传达情感的细腻。
  • 拟人:风雨“惊眠”,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打窗风雨惊眠”与“挑灯频起坐”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季雨夜的细腻感受和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表现了孤独与渴望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念的细腻与哀愁。
  • :隔绝了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联系。
  • 蕉叶:传递出内心情感的复杂与细腻。
  • :象征远方与传递思念的信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梦儿嫌漏短”意指: A. 梦境太短
    B. 梦太多
    C. 梦境美好
    D. 梦境无趣

  2.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自己在夜晚的状态? A. 瘦影
    B. 浪子
    C. 老人
    D. 孩童

  3. “相思欲写衍波笺”的意思是: A. 写信给朋友
    B. 写信给爱人
    C. 写信给家人
    D. 写信给陌生人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文荪的《临江仙》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细腻的情感与孤独的思考,后者则展现了豪放与激情的情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鲜明的对比,前者的细腻与后者的豪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文荪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