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交代宁国孟知府致语口号》

时间: 2025-01-19 22:36:53

玉堂学士催班鹭,粉省潛郎趣佩麟。

来往神仙同碧落,后先岳牧总词人。

阳坡共喜瓜时及,朝路相期柳色新。

握手论交拚一醉,东风散作满城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交代宁国孟知府致语口号

玉堂学士催班鹭,
粉省潜郎趣佩麟。
来往神仙同碧落,
后先岳牧总词人。
阳坡共喜瓜时及,
朝路相期柳色新。
握手论交拚一醉,
东风散作满城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和朋友们在春天的美好时光中聚会的场景。诗中提到玉堂学士(文人)和班鹭(高洁的鸟类),暗指文人之间的高雅交往;而粉省潜郎则象征着年轻才俊的朝气。诗人提到神仙般的友人欢聚于碧空之下,分享彼此的诗歌与情感。阳坡的瓜果成熟,象征着丰收的喜悦;而早晨的柳树则寓意着新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最后,握手畅谈之际,诗人与朋友们共饮一杯,东风拂面,春意盎然,整个城市仿佛都被春天的气息所包围。


注释

  • 玉堂学士:指文人或士大夫,象征才华横溢的人。
  • 班鹭:高洁的鸟,常用以象征清雅的品格。
  • 粉省:指粉饰的地方,象征美丽的环境。
  • 潜郎:年轻有为的男子,寓意朝气蓬勃。
  • 碧落:蓝天,象征广阔的天地。
  • 岳牧:可能指古代的隐士或诗人,象征高洁的诗人。
  • 阳坡:阳光普照的山坡,象征温暖与丰收。
  • 柳色新:春天新绿的柳树,象征新生与希望。
  •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宋瑞,号廷圭,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诗人。他以忠贞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闻名于世,尤其是在抵抗元朝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文天祥的诗作多以表达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为主,其风格沉郁苍凉,常透出悲壮之感。

创作背景

《宴交代宁国孟知府致语口号》创作于南宋时期,背景是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文人们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常常借助聚会和诗歌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此诗不仅反映了文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文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生活美好的追求,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文人之间的雅致与品位,描绘出一个充满文雅和艺术氛围的聚会场景。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阳坡的瓜果和新柳的生长,都是生活美好的象征。

在情感层面,诗人通过握手畅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友情,表达了对友谊深厚的珍视。最后一句“东风散作满城春”,不仅传达出春天的气息,也象征着美好情感的传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首诗在抒情的同时,也富有哲理,体现了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堂学士催班鹭:开篇提到学士,暗示文人的优雅与才情,班鹭象征清雅之士。
  2. 粉省潜郎趣佩麟:描绘年轻才俊的朝气,暗示他们的志向与追求。
  3. 来往神仙同碧落:形容朋友间的情谊如同神仙般的相聚,意境高远。
  4. 后先岳牧总词人:提到古代的诗人,强调文人间的传承与交流。
  5. 阳坡共喜瓜时及:描绘丰收的场景,象征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6. 朝路相期柳色新:表达春天的生机与新生,暗示未来的美好。
  7. 握手论交拚一醉:强调朋友之间的亲密和畅快,酒醉象征无拘无束的交流。
  8. 东风散作满城春:结尾意象,表达人间春意盎然,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阳坡共喜”和“朝路相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友谊比作春风,生机盎然,富有象征意义。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内心情感,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谊与自然美的主题展开,诗人通过聚会与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堂:象征文人雅致的生活与文化氛围。
  • 班鹭:象征高洁与清雅。
  • 阳坡:象征丰收与光明的未来。
  • 柳色新:象征春天的新生与希望。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生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玉堂学士”象征什么?

    • A. 贪婪
    • B. 文人
    • C. 武将
    •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朝路相期柳色新”意在描绘____的景象。

  3. 判断题: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 (对/错)


答案

  1. B. 文人
  2. 春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友情与生活的思考,但更显沉重与忧伤。
  • 《将进酒》:则以豪放不羁的饮酒情景,强调对人生的畅快与豪情,与本诗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文天祥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