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拍》
时间: 2025-01-04 11:58: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儿九龄色清彻,
骅骝作驹已汗血。
小儿五岁气食牛,
冰壶玉衡悬清秋。
罢琴惆怅月照席,
人生有情泪沾臆。
离别不堪无限意,
更为后会知何地。
酒肉如山又一时,
只今未醉已先悲。
白话文翻译:
大儿已九岁,容貌清秀,骏马也已开始奔跑,浑身都在流汗。小儿五岁,气吞牛斗,像是能扛起大梁,冰壶和玉衡在清秋的夜空中悬挂。停下琴声,月光洒在席子上,心中惆怅,人生在世,情义绵绵,泪水湿透心头。离别之情令人无法承受,未来再次相见又不知何时何地。酒肉堆积如山,转瞬即逝,眼下虽未醉,却已先感到悲伤。
注释:
- 九龄:指年九岁,形容大儿的年纪。
- 骅骝:指名马,骏马的意思。
- 汗血:比喻马的奔跑十分激烈,形象生动。
- 气食牛:指小儿英气勃发,形容其力量与气魄。
- 冰壶玉衡:比喻秋天的清明,表示静谧的夜空。
- 罢琴:停止弹琴,象征心中惆怅。
- 泪沾臆:眼泪沾湿了心房,表达深切的情感。
- 离别:指离别之情,感慨不已。
- 酒肉如山:比喻盛宴丰盛,形容短暂的欢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及诗人。因其忠贞不屈,著有《文山诗集》,其诗风格豪放激昂,常以国事为题材。
创作背景:
《十三拍》作于文天祥被俘之后,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离别的感慨。诗中体现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坚韧和深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歌鉴赏:
《十三拍》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家庭成员的成长与离别之情,表现出对亲情的深切眷恋。开篇描绘大儿子已长大,色泽清透,骏马奔腾的画面,暗示了生命的活力与成长的希望;而小儿的英气则展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随着诗意的发展,琴声戛然而止,月光照在席子上,形成了一种惆怅的氛围,仿佛时间停滞,凝固了离别的痛楚。
后半部分,诗人更是通过酒肉的比喻,将眼前的欢愉与即将到来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此时的“未醉已先悲”不仅揭示了个人心境的复杂,也暗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故乡的无限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的深切思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儿九龄色清彻:描写大儿子的容颜清秀,暗示孩子的成长。
- 骅骝作驹已汗血:骏马奔跑,表现出青春的活力与拼搏。
- 小儿五岁气食牛:小儿虽小但气勇,展示出家庭的希望。
- 冰壶玉衡悬清秋:描绘静谧的秋夜,象征着冷静与思考。
- 罢琴惆怅月照席:琴声止,月光洒落,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情景。
- 人生有情泪沾臆:情感深厚,泪水浸透心房,表现离别的痛苦。
- 离别不堪无限意:离别之情难以承受,感情复杂。
- 更为后会知何地:对未来重聚的无奈与惋惜。
- 酒肉如山又一时:宴席丰盛,暗示生活的短暂。
- 只今未醉已先悲:尽管未醉,却已感到悲伤,反映心境的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肉形容为“如山”,增强了生活的丰富与短暂感。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美。
- 象征:月光、琴声等意象象征着抒情的心境与人生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亲情的眷恋、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离别的惆怅,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儿、小儿:象征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 骅骝、牛:代表力量与活力的象征。
- 冰壶、玉衡:象征着清澈的秋夜,表示思考与冷静。
- 酒肉:象征生活的短暂与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文天祥的《十三拍》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离别的惆怅
C. 对战争的愤怒
D. 对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小儿五岁,形容他有什么特点? A. 年幼无知
B. 英气勃发
C. 温柔体贴
D. 聪明伶俐 -
“酒肉如山”体现了什么主题? A. 生活富裕
B. 生活短暂
C. 生活安逸
D. 生活艰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离别的感伤,且同样运用月光的意象。
- 《将进酒》:与《十三拍》相比,虽然主题是欢愉的饮酒,但也同样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到唐诗与宋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的异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