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口》

时间: 2025-01-19 21:45:36

早作田文去,终无苏武留。

偷生宁伏剑,忍死欲焚舟。

逸骥思超乘,飞鹰志脱鞲。

登楼望江上,日日数行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作田文去,终无苏武留。
偷生宁伏剑,忍死欲焚舟。
逸骥思超乘,飞鹰志脱鞲。
登楼望江上,日日数行艘。

白话文翻译:

早已像田文那样逃去,最终却没有像苏武那样留住。
宁愿苟且偷生,也不愿忍受被剑所杀;
宁可忍受死亡,也不愿意焚毁我的船只。
如同逸马渴望飞驰,飞鹰志向高飞不受拘束。
登高望远,江面上每天数着来往的船只。

注释:

字词注释:

  • 田文:指战国时期的田光,因逃避战乱而隐居。
  • 苏武:汉代著名的忠臣,因拒绝投降而被迫流亡于匈奴,最终坚持不懈。
  • 偷生:意为苟且活着。
  • 伏剑:指自杀。
  • 焚舟:指为了不让敌人得到自己所乘之船而自毁。
  • 逸骥:比喻有志向而不愿受约束的人。
  • 飞鹰:象征志向高远,追求自由的人。

典故解析:

  • 田文苏武都象征着不同的生存态度。田文选择隐退避世,苏武则以坚定的意志坚持本心。
  • 诗中提到的“焚舟”典故源于古代战场自毁船只的策略,象征决绝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以忠诚和气节闻名,尤其在抗元斗争中表现突出。

创作背景:
《回京口》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夕,文天祥面临国家危亡,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回京口》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与悲壮情怀的诗,表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位忠臣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坚持。诗歌开篇即以田文与苏武对比,暗示出作者面临的选择与困境。田文选择隐退以保全性命,而苏武则宁死不屈,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宁愿选择忍受死亡,也不愿屈服于敌人,这种英雄气概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接下来的“逸骥”与“飞鹰”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心声。他们象征着不愿被束缚的灵魂,渴求高飞的志向。最后,诗人在高楼上眺望江面,每日数着来往的船只,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反思。这种反复的数字统计,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苦闷与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铿锵有力,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文天祥作为爱国者的忠诚与决绝,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早作田文去:诗人早已选择隐退,像田文那样逃避。
  • 终无苏武留:最终却没有像苏武那样坚守,表达了一种无奈。
  • 偷生宁伏剑:宁愿苟活,也不愿意自杀。
  • 忍死欲焚舟: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毁掉自己的船只。
  • 逸骥思超乘: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逸马渴望超越。
  • 飞鹰志脱鞲:飞鹰象征着追求自由的不屈精神。
  • 登楼望江上:描绘出高处眺望江面的场景。
  • 日日数行艘:反复数着来往的船只,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逸骥与飞鹰,表达渴望自由的情感。
  • 对仗:如“偷生宁伏剑,忍死欲焚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自由的渴望,展现了一个忠臣在国家危亡时刻的坚定信念和悲壮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文:隐逸与逃避的象征。
  • 苏武:坚守与忠诚的代表。
  • 逸骥:自由与不屈的象征,渴望超越束缚。
  • 飞鹰:高飞的志向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 江上行艘:象征着现实的无奈与对往昔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田文与苏武分别象征什么? A. 逃避与坚守
    B. 忍耐与反抗
    C. 生活与死亡

  2. 文天祥选择了哪种生活态度? A. 逃避
    B. 忍受屈辱
    C. 宁死不屈

  3. 诗中提到的“逸骥”与“飞鹰”象征着什么? A. 追求自由与理想
    B. 依赖他人
    C. 不屈服于命运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豪情壮志,渴望自由。
  • 杜甫的《春望》:反映国家沦陷后的忧国之情。

诗词对比:

  • 《回京口》与《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坚持,然而《回京口》更侧重于个人的选择与生死,而《春望》则更侧重于对国家破败的悲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