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
时间: 2025-01-19 17:50: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尽清溪到碧峰,阴崖翠壁书杉松。
故留石照邀行客,上彻青山最后重。
雨开石照正新磨,鸟度猿攀野客过。
忽见尘容应笑我,年来底事白须多。
白话文翻译:
走完清澈的小溪,来到碧绿的山峰,
阴暗的崖壁上,翠绿的树木书写着杉松。
故乡的石照邀请行人,直上青山的最后一层。
雨水滋润下的石照刚刚磨洗,鸟儿穿越,猿猴攀爬,野外的客人经过。
忽然看到自己满脸尘土,应该笑我,年复一年,白发渐多。
注释:
- 行尽清溪:走完小溪,意指一路顺畅的行旅。
- 碧峰:青翠的山峰。
- 阴崖翠壁:阴暗的山崖和翠绿的壁面。
- 故留石照:故乡的石照,指的是一种景象或名胜。
- 鸟度猿攀:鸟儿飞过,猿猴攀爬,描绘自然景象。
- 尘容:脸上的尘土。
- 白须多:意指白发增多,反映作者的年岁增长。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石照”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名胜,象征着与故乡的情感联系。诗人通过这幅自然画面,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词融合了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苏辙初到绩溪任职期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时光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绩溪初到之际,漫游于清溪与碧峰之间的情景。首句“行尽清溪到碧峰”,以清溪引出青山,开篇即营造出一幅自然的画面。接下来的“阴崖翠壁书杉松”,则通过对崖壁和松树的描写,增强了自然的气息,诗人用“书”字,似乎赋予了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仿佛这些景物在向游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故留石照邀行客”一联,点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石照可能是故乡的一处名胜,既是自然景观,也是心灵的寄托。后面提到的“雨开石照正新磨”,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景色的变化与生机。整个诗篇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尤其在最后两句,诗人自嘲年岁的增长与白发的增多,展现了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尽清溪到碧峰:走完清溪,抵达碧绿的山峰,呈现出行旅的过程。
- 阴崖翠壁书杉松:阴暗的崖壁上,翠绿的杉松像是在书写自然的景象。
- 故留石照邀行客:故乡的石照如同在邀请路过的行人。
- 上彻青山最后重:直上青山的最后一层,显示出对山的向往。
- 雨开石照正新磨:雨水使得石照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 鸟度猿攀野客过:鸟儿飞过,猿猴攀爬,体现自然的活力。
- 忽见尘容应笑我:忽然看到自己满脸尘土,心中自嘲。
- 年来底事白须多:年复一年,白发渐生,感慨岁月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自然景色比喻人生的历程。
- 拟人:树木、山石似乎在诉说,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鸟度猿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岁月的思考与哲理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清溪:象征纯净与流动,隐喻人生的经历。
- 碧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杉松:象征坚韧与长青,寄托对生命的期望。
- 石照:故乡的象征,连接着诗人与故土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行尽清溪到碧峰”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旅途的结束
- B. 自然的景色
- C. 诗人的思考
- D. 白发的增多
-
“故留石照邀行客”中的“石照”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处名胜
- C. 一种酒
- D. 一种工具
-
诗人最终感慨了什么?
- A. 自己的成就
- B. 白须的增多
- C. 自然的美丽
- D. 故乡的变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与本诗的自然描写相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二者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