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盘山 其一
无心逢妙境,翻喜路行差。
林外远闻水,溪边犹有花。
断云微露塔,朽石渐成沙。
触起游人兴,登临力倍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偶然间遇到的美丽景色,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意外的快乐。远处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溪边还有盛开的花朵。断断的云雾微微显露出塔尖,破碎的石头渐渐变成了沙子。这样的景象激发了游人的兴致,登高的力量也倍增。
注释:
- 无心:没有心思,指偶然。
- 妙境:美丽的境地。
- 翻喜:意外的快乐。
- 林外:树林之外。
- 远闻水:远处传来水声。
- 犹:仍然。
- 断云:时断时续的云雾。
- 微露:微微显露。
- 塔:可能指佛塔或观景塔。
- 朽石:腐朽的石头。
- 渐成沙:慢慢变成沙子。
- 触起:激发。
- 游人兴:游人的兴致。
- 登临:登高,爬上去。
- 力倍加:力量倍增。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描绘的山水景色和游人心态,符合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传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晋之,清代诗人,生活在清代中期,作品多描写山水,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游历盘山之际,反映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意外欣喜。
诗歌鉴赏:
《盘山 其一》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体现了清代诗人王晋之对自然的热爱与敏锐的观察力。诗中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得的游览场景,作者在无意中发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带来了一种意外的喜悦感。诗的开头“无心逢妙境”就透露出一种随性而至的心态,强调了在生活中往往是偶然的发现让人更加愉悦。
接着,诗中描绘了远处的流水声和溪边的花朵,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声音与色彩,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林外远闻水”一语,既有声响的描绘,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断云微露塔,朽石渐成沙”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和大自然的变迁,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后,诗句“触起游人兴,登临力倍加”则表达了这样的美景激发了游人的兴致,让他在登高的过程中倍感力量,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展现了王晋之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山水游览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心逢妙境:偶然间遇到美丽的景色,表达出一种随性之感。
- 翻喜路行差:在行路过程中意外得到快乐。
- 林外远闻水:远处能听到水流声,显示出自然的生动。
- 溪边犹有花:溪边依然开着花,增添了景色的色彩。
- 断云微露塔:云雾时隐时现,微微显露出塔尖,展现了景色的变幻。
- 朽石渐成沙:破碎的石头渐渐化为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触起游人兴:美景触动了游人的兴趣。
- 登临力倍加:爬高的过程中感到力量倍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物比拟成美丽的意象,如“妙境”。
- 拟人:通过“触起游人兴”,使景物富有情感。
- 对仗:如“林外远闻水,溪边犹有花”等句式。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游历中对自然的惊喜与赞美,通过对美丽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妙境: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 水声:代表着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声音。
- 花:象征着生命的绽放与美丽。
- 云塔:表达了崇高与神秘的自然景象。
- 朽石: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晋之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妙境”指的是什么?
A. 严寒的冬天
B. 美丽的自然景色
C. 繁华的城市
D. 复杂的人际关系 -
诗中描绘的“远闻水”表达了什么?
A. 远处的风声
B. 远处的雨声
C. 远处的水流声
D. 远处的鸟鸣声 -
诗中“触起游人兴”指的是什么?
A. 游人感到疲惫
B. 游人感到兴奋
C. 游人感到孤独
D. 游人感到无聊
答案:1.C 2.B 3.C 4.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美丽,但更加注重静谧的氛围和对自然的沉醉。
- 李白《庐山谣》:则在意象上更加豪放,展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向往。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山水诗的艺术》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王晋之的《盘山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