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时间: 2025-01-18 14:19:56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白话文翻译:

隐居的人的柴门紧闭,菜畦环绕着他的住所,正值秋天。
满筐的露水浸润的薤(韭菜),不必等到书信才来求取。
束起来的薤比青色的茅草还要鲜艳,圆润的形状宛如玉制的筷子头。
衰老的年纪,锅灶渐渐冷却,但美味的食物温暖了心灵,心中没有忧虑。

注释:

  • 隐者:指隐居的人,通常是指远离世俗生活、追求清静的人。
  • 柴门:用柴草搭建的门,象征简朴的生活。
  • 畦蔬:指蔬菜的田畦,显示出诗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 盈筐:满筐,形容薤的丰收。
  • :一种植物,通常指韭菜,味道鲜美。
  • 束比青刍色:束起来的薤颜色比青色的茅草更鲜艳。
  • 关鬲冷:锅灶渐冷,意味着生活的简朴和平淡。
  • 味暖并无忧:虽然生活简单,但食物的美味带来心灵的温暖,内心没有忧虑。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隐者”是对道家思想的呼应,强调隐逸生活的理想。隐者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追求内心的安宁。唐代时期,隐逸文化受到推崇,许多诗人如陶渊明、王维等都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常常关注社会民生,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生活困苦,最终选择隐居于成都草堂。他的隐居生活虽然艰难,却也让他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满足。

诗歌鉴赏:

杜甫的《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隐者的宁静生活与精神状态。开篇描绘了隐者的柴门和秋日的景象,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孤寂与清幽。接着,诗人以“盈筐承露薤”描绘了丰收的喜悦,突显出隐居生活的自给自足与安宁。诗的后两句则更深入地探讨了衰老与平淡生活的哲学思考,尽管生活简朴、锅灶冷却,内心却因美味的食物而感到温暖,没有了世俗的忧虑。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深层意义: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满足与平和。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味,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生活图景。杜甫通过诗歌传递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隐者柴门内:描述隐者的居所,传达出一种隐逸的清幽。
    • 畦蔬绕舍秋:秋天的蔬菜田围绕着住所,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 盈筐承露薤:描绘丰收的场景,象征着自然的恩赐。
    • 不待致书求:强调隐者的自足,不需要外界的求助。
    • 束比青刍色:通过颜色对比,突出薤的鲜艳。
    • 圆齐玉箸头:将薤与玉箸相提并论,展现其美丽、精致。
    • 衰年关鬲冷:反映隐者年迈、生活简朴的现实。
    • 味暖并无忧:在简朴中找到内心的满足,流露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束起来的薤比作玉箸头,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隐者生活的丰富与内涵。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比物质的丰盈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 柴门:象征隐居生活的简朴与清静。
  • 蔬菜:代表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 :象征丰收与美味,传递出自然的恩赐。
  • 秋日:反映时光流逝,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者的居所是什么样的?

    • A. 豪华大宅
    • B. 简朴柴门
    • C. 繁华街道
  2. 诗中所说的“盈筐承露薤”中的“薤”指的是什么?

    • A. 水果
    • B. 蔬菜
    • C. 花卉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同样反映隐逸生活的恬淡,强调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