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时间: 2025-01-04 12:27:49

应世文章手,宜民政事才。

朝多侧目忌,士有拊心哀。

书蠹平生简,香寒後夜灰。

悠悠国西路,空得葬车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王安石)

应世文章手,宜民政事才。
朝多侧目忌,士有拊心哀。
书蠹平生简,香寒后夜灰。
悠悠国西路,空得葬车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吴公的缅怀。吴公擅长应对世事,善于处理民政事务。朝堂之上,因其才华而受到他人的忌惮,士人们对他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痛。吴公生前对书籍的热爱,却因时光流逝而沦为书虫的侵蚀,香烛在夜晚的寒冷中变得黯淡。如今国家的前途渺茫,唯有空空的葬车回归。

注释

  • 应世:应对世事,指适应社会变迁。
  • 侧目忌:侧目指用异样的眼光看人,忌则是忌惮、忌讳。
  • 拊心:抚慰心灵,形容士人对吴公的哀悼之情。
  • 书蠹:书虫,指书籍被虫蛀,象征吴公热爱书籍却未能保全的惋惜。
  • 香寒后夜灰:香烛熄灭后留下的灰烬,暗示生命的短暂与逝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和文学家。他主张进行政治改革,推行变法,致力于国家富强与民生改善。王安石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充满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是王安石为其友人吴公所作。吴公在当时政治上颇有影响力,其去世令王安石感到深切的惋惜与哀痛。这首诗不仅是对吴公的追悼,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政局的忧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沉重的笔调揭示了吴公的才能与其在朝廷上的遭遇,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首句“应世文章手,宜民政事才”,直接点出吴公的才华与贡献,既表现了对其能力的肯定,也暗含了对其遭受排斥的惋惜。接下来的“朝多侧目忌”则揭示了吴公在朝堂上的孤立与不平,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此时,士人对吴公的哀悼情感愈发明显,体现了王安石对同道的深切同情与对友人的思念。

后半部分使用“书蠹平生简,香寒后夜灰”的意象,借助书籍的毁坏与香烛的熄灭,象征着吴公生前的追求与理想的破灭,令人感慨万千。最后一句“悠悠国西路,空得葬车回”,则将悲痛的情感上升到国家的沉重命运,暗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无奈,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深刻的社会观察,反映了王安石作为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应世文章手:形容吴公文采出众,能应对当世事务。
  2. 宜民政事才:表示他在民政事务上的才能,能够为民所用。
  3. 朝多侧目忌:在朝廷上,吴公因其才能而受到忌惮,旁人多有异议。
  4. 士有拊心哀:士人们因吴公的去世而感到悲痛,心中有无限哀伤。
  5. 书蠹平生简:用书虫的侵蚀比喻吴公生前对书籍的热爱未能得到保护。
  6. 香寒后夜灰:暗喻生命的短暂,香烛熄灭后只剩下灰烬。
  7. 悠悠国西路:表达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前途渺茫。
  8. 空得葬车回:空荡荡的葬车回归,象征着失去,令人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书蠹”暗喻吴公理想的受损,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吴公的追思,表达了对才华横溢而遭受误解的人的惋惜,体现了士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责任感,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情感与思想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章:象征智慧与才华。
  • 朝廷:象征政治环境与权力斗争。
  • 书籍:代表知识与文化追求。
  • 香烛:象征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 葬车:象征死亡与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安石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书蠹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书籍的毁坏
    C. 朋友的背叛

  3. 诗中“悠悠国西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国家的忧虑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展示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杜甫的作品对比:两位诗人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王安石更侧重于友人的离去带来的感慨,而杜甫则更为直接地揭露社会的苦难与不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