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婴大醇能读书其言近庄其为人旷达而廉》
时间: 2025-01-14 16:40: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瑟野衣巾,能忘至老贫。
避嚣依市井,蒙垢出埃尘。
接物工齐物,劳身耻为身。
伤心宿昔地,不复见斯人。
白话文翻译
在秋风萧瑟的野外,衣服朴素如同巾帕,
我能够忘却一生的贫穷。
我避开喧嚣,依附于市井,
即便沾染了尘埃,仍然出污泥而不染。
与人交往时,我能恰如其分,
我耻于劳苦而为个人的名利。
伤心的是,昔日常常相处的地方,
如今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
注释
- 萧瑟:形容秋天的景色,表示冷清的样子。
- 衣巾:简单朴素的衣服。
- 至老贫:指一生的贫穷。
- 避嚣:避开喧嚣的生活。
- 市井:指城市的街巷,常用以指代平民生活。
- 蒙垢:沾染尘土,指不洁。
- 出埃尘:指在污泥中保持清白的品德。
- 接物工齐物:指与人交往时能够恰当地处理关系。
- 劳身耻为身:指不愿辛苦为了个人名利。
- 宿昔地:曾经生活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政治上推行新法,致力于国家改革,并在文学创作中提出“诗言志”的观点,强调诗歌应表达个人的志向与理想。
创作背景
本诗的创作背景与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诗中流露出他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面对官场的复杂与世俗的喧嚣,他选择了避世的生活,希望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白。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简朴而清新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作者对名利的超然态度与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开头的“萧瑟野衣巾”不仅表现了生活的贫寒,也隐喻了作者不羁的性格与对物质的不屑。接下来,诗人通过“避嚣依市井”的描绘,体现了他对市井生活的向往和对浮华世界的逃避。
在“接物工齐物,劳身耻为身”中,诗人表达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性理解,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显示出他高洁的品德与追求真理的决心。最后一句“伤心宿昔地,不复见斯人”则是对往昔友人的怀念,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隔阂。
整首诗在内容上简洁明了,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情感共鸣,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瑟野衣巾:描述自然环境与个人的简朴衣着,体现出诗人的淡泊名利。
- 能忘至老贫:表达诗人对贫穷的释然,强调内心的富足。
- 避嚣依市井:选择远离喧嚣的生活,寻求心灵的宁静。
- 蒙垢出埃尘:尽管生活在尘世,却能保持自身的清白。
- 接物工齐物:与人交往时,能够做到适度和谐。
- 劳身耻为身:不愿意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辛苦劳作。
- 伤心宿昔地:对过去的怀念与失落,显示时光的无情。
- 不复见斯人:表达对昔日友人的思念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衣服比作巾帕,强调其简朴。
- 对偶:诗中句式整齐,形成一种韵律感,如“接物工齐物”。
- 反讽:通过与世俗的对比,表现出对名利的轻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心灵自由的追求,表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真诚人际关系的向往,体现了高洁的情操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萧瑟:象征秋天的冷清与孤独。
- 野衣巾:象征简朴与清白的生活态度。
- 埃尘:象征世俗与浮华,强调个人对清白的追求。
- 宿昔地: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回忆与情感的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萧瑟野衣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C. 对友谊的怀念 -
“不复见斯人”中“斯人”指的是谁?
A. 朋友
B. 亲人
C. 敌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京兆杜婴大醇能读书其言近庄其为人旷达而廉》 体现了对名利的超脱,追求内心的宁静。
- 陶渊明《饮酒》 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均表现出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但王安石更加关注于人际关系与个人品德的修养,而陶渊明则偏重于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欣赏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