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韵再和霍大夫》
时间: 2025-01-14 06:4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用前韵再和霍大夫
苏轼
文字先生饮,谓刘执中。
江山清献游,典刑传父老。
樽俎继风流,度岭逢梅雨。
还家指麦秋,自惭鸿雁侣。
争集稻粱洲,野阔横双练。
城坚耸百楼,行看凤尾诏。
却下虎头州,君意已吴越。
我行无去留,归途应食粥。
乞米使君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一起饮酒作乐的情景。饮酒时,作者提到刘执中(刘宰),并感慨江山的美丽和游玩的乐趣。还提到了对典刑的传承与尊重,酒宴间的风流韵事也在继续。诗中作者提到过岭时遇到了梅雨,归家时正是麦秋的季节,感到自己如同鸿雁一般,难以与他人并肩。田野广阔,河流如双练般延展,城池坚固高耸。行进中,看到凤尾的诏书,最后却下到了虎头州。朋友的意向已转向吴越,而我则无处可去,只能在归途上应吃些粥,向朋友乞求一些米。
注释
- 江山清献:指山水清丽,献给上天或是歌颂的意思。
- 典刑:古代法律制度,这里指代对古老传统的尊重。
- 樽俎:酒樽和祭品,象征宴会和精神的延续。
- 鸿雁侣:比喻自己如同鸿雁,感到自愧不如。
- 稻粱洲:意指稻谷和粮食相聚的地方,象征丰收。
- 凤尾诏:可能指代某种命令或重要的消息。
- 虎头州:地名,象征着某种权力或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文兼具情感与理性,风格洒脱而富有哲理。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流亡生涯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霍大夫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淡然处世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篇幅,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诗中交织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苏轼特有的洒脱与豁达。开篇以“文字先生饮”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轻松的饮酒氛围,接着转入对江山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
而后,诗中提及“度岭逢梅雨”,用梅雨暗喻人生的波折与不如意,紧接着的“还家指麦秋”则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与对生活的向往。自谦“自惭鸿雁侣”,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谊与合作的珍视。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苏轼的人生哲学,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对身世浮沉的思考,形成了深厚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文字先生饮,谓刘执中。”:开头提到饮酒的场景,点出与友人相聚的愉悦。
- “江山清献游。”:美丽的山水吸引着人们游览,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 “典刑传父老。”:强调对传统文化和法律的尊重。
- “樽俎继风流。”:宴会中的风流韵事,展现出人际关系的流动性。
- “度岭逢梅雨。”:描绘出旅途中的天气变化,隐喻人生的起伏。
- “还家指麦秋。”:归家的期盼与对丰收的期待。
- “自惭鸿雁侣。”:自谦之言,表现出对友人能力的敬佩。
- “争集稻粱洲。”:描绘丰收的场景,象征着希望和团聚。
- “野阔横双练。”:田野的广阔和水流的延展,象征着自由和奔放。
- “城坚耸百楼。”:描写城市的坚固与繁华,与自然形成对比。
- “行看凤尾诏。”:在行旅中发现重要的消息,暗示命运的转折。
- “却下虎头州。”:落脚于某处,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变化。
- “君意已吴越。”:朋友的心意已转向他处,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变化。
- “我行无去留。”:表达出作者的无奈与漂泊感。
- “归途应食粥。”:生活的窘迫,体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乞米使君舟。”:向朋友乞求帮助,展现出对友情的依赖。
-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如“江山清献游”中,江山被拟人化,仿佛在向人们献上它的美丽;“城坚耸百楼”运用了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豁达与洒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辽阔,代表着作者的情感寄托。
- 鸿雁:象征孤独与自谦,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稻粱:象征丰收与希望,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梅雨:象征人生的波折,反映出对命运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字先生”是指谁? A. 苏轼
B. 刘执中
C. 霍大夫
D. 文字老师 -
诗中提到的“度岭逢梅雨”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旅游的愉悦
B. 人生的波折
C. 友谊的珍贵
D. 丰收的喜悦 -
“自惭鸿雁侣”中“鸿雁”主要用来比喻什么? A. 孤独与自卑
B. 丰收与希望
C. 友谊与快乐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饮酒的热爱,但苏轼更注重对友情的描写,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豪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