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桃源(大石·第二)》
时间: 2024-09-19 21:20:47意思解释
醉桃源(大石·第二)
作者: 周邦彦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菖蒲叶老水平沙。临流苏小家。画阑曲径宛秋蛇。金英垂露华。烧蜜炬,引莲娃。酒香薰脸霞。再来重约日西斜。倚门听暮鸦。
白话文翻译:
菖蒲的叶子已经枯老,水面上沙滩平坦。小家临水而建,流苏垂挂。画楼和曲径宛如秋天的蛇。金色的花瓣上挂着露珠,烧着蜜蜡的蜡烛,邀来莲花的女娃。酒香飘散,熏得脸上像霞光。希望再次相约,等到西斜的日头。倚着门听着暮鸦归巢。
注释:
- 菖蒲:一种植物,常用作装饰和驱邪。
- 流苏:一种装饰物,常悬挂在门窗等处。
- 画阑:精美的栏杆,常见于园林建筑。
- 秋蛇:形象地描绘曲径的蜿蜒形态。
- 金英:金色花朵,象征美好。
- 莲娃:指年轻的女子,可能与莲花象征的纯洁有关。
- 酒香:指酒的芳香,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暮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象征日暮时分的宁静。
典故解析:
该诗描绘的是一种桃源般的生活情景,借助自然景物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中提到的“菖蒲”、“流苏”及“酒香”等意象,均与隐逸、田园生活相关,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江苏常州人,宋代著名词人。他的作品以清丽婉约、情真意切著称,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醉桃源》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时期。周邦彦在此背景下,受到了田园诗歌的影响,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恬静而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开篇的“菖蒲叶老水平沙”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水边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随后,“临流苏小家”则以小巧玲珑的家居环境,展现出一种温馨的生活氛围。诗中提到的“画阑曲径”与“金英垂露华”,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清新怡人的气息。
在情感上,诗人借助酒香和莲娃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与期待。“再来重约日西斜”一句,则是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盼,显示出一种希望与热爱生活的态度。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宋代词人的艺术成就与人文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菖蒲叶老水平沙:描绘了水边的菖蒲,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临流苏小家:小巧的家居环境,给人以温馨之感。
- 画阑曲径宛秋蛇:曲折的小路如秋蛇般蜿蜒,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金英垂露华:金色的花瓣上挂着露珠,象征着生命的美好。
- 烧蜜炬,引莲娃:用蜡烛召引年轻女子,暗含温馨的聚会。
- 酒香薰脸霞:酒香扑鼻,令人陶醉,脸上似被霞光照耀。
- 再来重约日西斜:渴望再次相约,表露对未来的希望。
- 倚门听暮鸦:在黄昏时分,静静倾听归巢的乌鸦,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曲径宛秋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径的蜿蜒。
- 拟人:如“酒香薰脸霞”,赋予了酒香以人的特性,使其更具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均衡,增强了音乐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浓厚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美好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菖蒲:象征清雅、宁静。
- 流苏:象征华丽与细腻。
- 秋蛇:象征曲折与蜿蜒的生活道路。
- 金英:象征美好与丰硕。
- 酒香:象征温馨与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菖蒲叶老水平沙”中的“菖蒲”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花卉
D. 一种水果 -
诗中“再来重约日西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与期待
C. 忧伤
D. 愤怒 -
“倚门听暮鸦”中“暮鸦”指的是什么? A. 早晨的鸟
B.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C. 秋天的蝉
D. 夏天的青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 《桃花源记》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美,表达隐逸的生活情趣。
-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展现了理想社会的美好,与《醉桃源》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