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惠酥》

时间: 2025-01-01 14:44:33

高阳太守有遗书,新教齐民炼玉酥。

欲出浮膏先卧酪,为防馋鼠更薰厨。

绝知意重分余弃,渐见诗多人怪迂。

犹恐伧人笑风土,预从贝叶检醍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太守有遗书,新教齐民炼玉酥。
欲出浮膏先卧酪,为防馋鼠更薰厨。
绝知意重分余弃,渐见诗多人怪迂。
犹恐伧人笑风土,预从贝叶检醍醐。

白话文翻译:

高阳的太守留下了一本遗书,教导齐国的百姓如何炼制玉酥。
想要得到浮膏,首先要让酪沉淀,为了防止贪嘴的老鼠,厨房里需要熏香。
深知其中的意义,宁愿舍弃多余的东西,渐渐地看到许多诗人觉得这种做法太迂腐。
我还担心那些无知的人会嘲笑我们的风土人情,特别是要从贝叶中提炼出醍醐。

注释:

  • 高阳太守:指的是高阳地区的地方官,具体指哪位未详。
  • 遗书:留下来的书信或文献,通常含有重要的教导或遗嘱。
  • 炼玉酥:指的是制作一种细腻的食物,玉酥可能指的是一种糕点或精致的食物。
  • 浮膏:指的是炼制过程中产生的油脂。
  • 卧酪:指的是将酪沉淀以便分离出更好的成分。
  • 薰厨:熏香厨房,以驱赶老鼠及保持食物的香气。
  • 绝知意重:深知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 :指过于拘泥于传统或理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和,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常被誉为“南宋词宗”。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的动荡与个人的浮沉,其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周邦彦对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的思考,尤其是在美食制作的过程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天启惠酥》通过描绘高阳太守的遗书,展示了地方治理与民生的关系。诗中提到的“炼玉酥”不仅仅是对美食制作的描述,更是对一种文化传承的隐喻。太守的遗书象征着对民众的教导和期望,而炼制食物的过程则映射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诗人展现了民间传统的智慧,同时也反映出对那些不懂得珍惜传统的人们的担忧。诗的末尾提到的“贝叶”和“醍醐”,则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精髓与纯粹。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关于美食的作品,更是一种对文化认同与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阳太守有遗书:引入主题,点明太守的遗书与民众的关系。
  2. 新教齐民炼玉酥:强调民众应当学习的传统技艺。
  3. 欲出浮膏先卧酪:阐述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4. 为防馋鼠更薰厨:引出生活细节,表现对食物的重视。
  5. 绝知意重分余弃:强调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重要性。
  6. 渐见诗多人怪迂:反映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疑虑。
  7. 犹恐伧人笑风土:表现出对外界评价的担忧。
  8. 预从贝叶检醍醐:用典故表达对文化精髓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炼玉酥”比作文化的传承,隐含深意。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体现出词人的功力。
  • 排比:在叙述过程中,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在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对民众教育的关注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与忧虑,展现出一种文化自省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阳:地方治理的象征,体现出地方文化。
  • 玉酥:美食的象征,代表着生活的质量。
  • 薰厨:生活细节,体现出对食物的珍视。
  • 贝叶:文化传承的象征,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 醍醐:文化精髓的象征,代表着智慧与真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阳太守留下的是什么? A. 遗书
    B. 食谱
    C. 诗歌
    D. 画作

  2. 诗中“炼玉酥”主要指什么? A. 制作糕点
    B. 烹饪肉类
    C. 酿酒
    D. 制作茶

  3. 诗人对哪些人表示担忧? A. 读书人
    B. 时政官员
    C. 无知的人
    D. 商人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感受,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风格较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