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诉衷情(商调)》
作者: 周邦彦
堤前亭午未融霜。
风紧雁无行。
重寻旧日岐路,
茸帽北游装。
期信杳,
别离长。
远情伤。
风翻酒幔,
寒凝茶烟,
又是何乡。
白话文翻译:
在堤边的亭子里,正午时分霜未融化。
寒风紧急,雁群不知何往。
我重寻往日的岐路,
身穿茸帽,准备北上游玩。
期盼的消息渺无音信,
离别的情感愈加漫长。
远方的思念令人心伤。
寒风翻动着酒幔,
茶烟凝聚在一起,又是何处的故乡呢?
注释:
- 亭午:指正午,阳光强烈的时段。
- 融霜:霜融化,象征春天的来临。
- 雁无行:大雁未能成群结队飞行,表达了孤独的感觉。
- 岐路:分岔的道路,象征选择和回忆。
- 茸帽:用毛皮做的帽子,通常指北方的游玩装束。
- 期信杳:期待的消息无从得知。
- 远情伤:远方的情感让人感到痛苦。
- 酒幔:酒席上的帷幕,象征温暖和聚会。
- 寒凝茶烟:寒冷的天气使茶烟凝聚,意象中蕴含着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以其清丽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词作深受当时文人推崇,尤其在“商调”体裁上有较高成就。
创作背景:
《诉衷情》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感伤离别,充满忧愁。此词描写了人在寒冷季节思念故乡的情感,体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诗歌鉴赏:
《诉衷情》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词作。周邦彦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人在寒冷的午后,面对自然景象,流露出对离别的思索与对故乡的怀念。开篇的“堤前亭午未融霜”,为全词奠定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寒意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风紧雁无行”,不仅表现了外部环境的寒冷和孤寂,也隐喻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重寻旧日岐路,茸帽北游装”则展现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似乎在寻找一条能够回到过去的道路。然而,期待的消息“杳”,让人感到离别的无奈与痛苦,情感逐渐加深。最后两句“风翻酒幔,寒凝茶烟,又是何乡”,通过酒宴的意象,表达了对温暖人际关系的渴望,同时“何乡”的疑问则映衬出诗人对归属感的追寻与困惑。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堤前亭午未融霜:正午时分,霜还未融化,气温显得寒冷。
- 风紧雁无行:北风呼啸,候鸟不知去向,象征孤独。
- 重寻旧日岐路:追忆往昔,试图寻找那条熟悉的路。
- 茸帽北游装:身着北方游玩的衣物,表现出一种期待出游的心情。
- 期信杳,别离长:期待的信息无从得知,离别的时间显得无尽。
- 远情伤:远方的思念带来伤感。
- 风翻酒幔,寒凝茶烟:寒风翻动酒席的帷幕,茶烟凝聚,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 又是何乡:对故乡的迷茫与思考,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未融化比喻为春天的迟到,反映内心的急切与期待。
- 拟人:将风描绘成翻动酒幔的存在,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感。
- 对仗:如“寒凝茶烟”和“风翻酒幔”,增强了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离别的感伤与对归属感的追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象征着思考与静谧。
- 霜:传递寒冷与孤独的气氛。
- 雁:代表远行与离别。
- 岐路:象征选择与回忆。
- 茶烟:体现温暖与人际关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茸帽”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帽子
B. 一种花
C. 一种饮品
D. 一种动物 -
“期信杳,别离长”中的“杳”字表示什么?
A. 近
B. 渺无
C. 明亮
D. 热闹 -
本词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离别与思念
C. 家庭
D. 自然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词相比,周邦彦的词更侧重于描绘自然环境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描写。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周邦彦的词语意境更为开阔,而李清照的词则更为细腻动人。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周邦彦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