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喜雨》
时间: 2025-01-21 11:19: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人喜雨
作者:梅尧臣
仲冬至仲春,阴隔久不雨。
耕农将失时,萌颖未出土。
帝心实焦劳,日夜不安处。
祷祠烦骏奔,肸飨杳无补。
帝时降金舆,遍款灵真宇。
百姓知帝勤,变愁为鼓舞。
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
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
已见尧为君,安问谁为辅。
白话文翻译:
在仲冬到仲春的时节,阴云笼罩已久,久未降雨。
农民将要失去耕种的时机,新苗尚未出土。
皇帝的心中十分焦虑,日夜都无法安宁。
祷告的神灵奔走忙碌,丰盛的祭品却毫无补益。
此时天帝降下金舆,遍访灵明的神明。
百姓知道皇帝的辛劳,忧愁也因此变为欢欣。
和谐的气候能带来吉祥,今日的云层遮住了午日。
微风不再吹动树枝,甘霖骤然普降。
已看见尧帝治理天下,何必再问谁为辅佐?
注释:
- 仲冬、仲春:指农历的冬季和春季。
- 阴隔:阴云遮蔽。
- 萌颖:指新芽。
- 肸飨:肸是指丰盛的祭品。
- 金舆:指天帝的车驾,象征天神降临。
- 和气:和谐的气氛。
- 尧:古代贤明的君主,象征明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白石,宋代诗人,擅长五言和七言诗。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关注社会民生,常常表现出对百姓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仲冬至仲春之际,反映了当时因干旱而导致的农民忧虑与皇帝的焦虑。表现出对自然灾害的关切,体现出诗人对人民生计的关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和人喜雨》是一首富有社会关怀的诗作。这首诗以农民的耕作为背景,表现了因天气干旱而带来的焦虑与不安。诗人在诗中通过对皇帝和百姓心情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无奈。诗的开头通过对阴云笼罩、久不降雨的描写,营造了紧迫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农时的紧迫与农民的焦虑。
而后,诗人以“帝心实焦劳”句表明了皇帝的关切,体现出他对民生的责任感。尽管祷告和祭祀并未见效,但最终天帝降雨,百姓由愁变乐,展现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微妙关系。最后两句以“已见尧为君”总结,表达了对明君治国理政的期待。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代明君的怀念,也反映出对当下政局的思考,强调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仲冬至仲春,阴隔久不雨:说明时节的更替与天气的异常,暗示农民的困境。
- 耕农将失时,萌颖未出土:强调农民因缺水而无法按时播种,生长的希望尚未实现。
- 帝心实焦劳,日夜不安处:表现皇帝对民生的忧虑,说明统治者的责任感。
- 祷祠烦骏奔,肸飨杳无补:即使祷告和祭祀也无法改变天气的状况,表达无奈。
- 帝时降金舆,遍款灵真宇:描绘神明降临,象征着希望的降临。
- 百姓知帝勤,变愁为鼓舞:百姓感受到皇帝的努力,心情得以缓解。
- 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和谐的气候能带来吉祥,但阳光被云遮住。
- 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微风停息,甘霖普降,描绘出自然的变幻与恩赐。
- 已见尧为君,安问谁为辅:以尧为典,表达对贤明君主的向往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耕农将失时,萌颖未出土”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金舆”比喻天帝的恩赐,象征着期盼与希望。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农民的生计为主线,反映了自然与人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关怀与责任,传达出一种对和谐社会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反映了百姓的期盼。
- 阴云:代表着困境与不安的心情。
- 金舆:象征着天帝降临的恩泽与庇护。
- 尧:象征贤明的治国者,代表了理想的政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舆”象征什么? A. 贫困
B. 皇帝的恩泽
C. 风暴 -
诗的主题主要关注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农民的生计与皇帝的责任
C. 个人情感 -
“已见尧为君”中的“尧”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唐太宗
B. 上古的贤明君主
C. 汉武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国家动荡与人民困苦,情感更加深沉。
- 王维的《鸟鸣涧》则侧重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展现了宁静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梅尧臣的《和人喜雨》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