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真阳峡六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仰见青天尺许青,无波江水不胜平。
只惊白昼山竹裂,杜宇初闻第一声。
白话文翻译:
遥望天空,似乎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江水平静得没有波澜。
只是在白天的时分,山上的竹林被风吹得发出裂响,杜鹃鸟的叫声在此时第一次传来。
注释:
- 仰见:仰头看到。
- 青天:指晴朗的蓝天。
- 尺许:大约一尺,形容天空的广阔。
- 无波江水:江水平静,没有波浪。
- 不胜平:形容江水平静得无法承受,表现出一种无比的平静。
- 惊:感到惊讶。
- 白昼:白天。
- 山竹:竹子生长在山中。
- 裂:有裂响的声音。
- 杜宇:杜鹃鸟。
- 第一声:指杜鹃鸟在春天第一次鸣叫。
典故解析:
- 杜鹃:在中国文化中,杜鹃鸟被视为春天的使者,常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对故乡的思念。
- 山竹裂:此处可理解为竹子因风而发出的声音,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清新自然,风格独特。他的诗作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创作背景:
《过真阳峡六首》是杨万里在游览真阳峡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仰见青天尺许青”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空的广阔,似乎只是一尺宽,但却是无边无际的蓝天,给人一种清新而开阔的感觉。接着“无波江水不胜平”描绘了江水的平静,表现出一种安宁的氛围。诗人在这里以静谧的景象引起读者的思考,仿佛在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留意自然的美好。
第三句“只惊白昼山竹裂”则转为动态,描绘出山中竹子在风中发出的裂响,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一丝生机。而最后一句“杜宇初闻第一声”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杜鹃的鸣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令人感受到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整首诗简练而富有意境,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深厚的情感。通过对青天、江水、竹林与杜鹃的描绘,诗人展现出了自然的美好与生机,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仰见青天尺许青:形象地描绘了天空的颜色和深度,仰望天空,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辽阔。
- 无波江水不胜平:通过“无波”,强调江水的静谧,给人一种宁静的意境。
- 只惊白昼山竹裂:转折中的惊叹,山中的竹子在风中的声音打破了白昼的宁静,带来一种动感。
- 杜宇初闻第一声:杜鹃鸟的叫声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对生命的呼唤,传达出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尺许青”,强调天空的广阔。
- 对仗:如“无波江水”与“山竹裂”,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杜鹃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天:象征着晴朗与希望。
- 江水:象征着安静与平和。
- 山竹: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
- 杜宇:象征着春天与新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鸟是? A. 燕子
B. 杜鹃
C. 喜鹊 -
“仰见青天尺许青”中“青”指的是什么? A. 绿色
B. 蓝色
C. 黑色 -
诗人描绘的江水是? A. 波涛汹涌
B. 平静无波
C. 浑浊不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同样以春天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展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是以夜晚的静谧为主题,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强调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