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永兴招诗夏太尉》

时间: 2025-01-07 23:54:41

宝元元年西夏叛,天子命将临戎行。

二年孟春果来寇,高奴城下皆氐羌。

五原偏师急赴敌,昼夜不息趋战场。

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

二师覆败乃自取,岂是廊庙谋不臧。

朝廷又选益经略,三幙贤俊务所长。

或取李悝备边策,或欲五道出朔方。

仲夏科民挟弓矢,季冬括驴齎道粮。

官军未进复犯塞,搴旗杀将何倡狂。

遂令士卒愈沮气,欲使乘障胆不张。

我愿助画迹且远,侧身西望空凄凉。

庶几一言可裨益,临风欲寄鸟翼翔。

所宜畜锐保城壁,转馈先在通行商。

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夺攘。

譬如蚊虻噆肤体,实於肌血无大伤。

此言虽小可喻远,幸公采用不我忘。

诚知公虑若悲度,圣上听用同宪皇。

当时岂不历岁月,犹且众镇未陆梁。

况今鹰犬乏雄勇,便拟驰骋徒苍惶。

且缓须时励犀卒,终期拉朽功莫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永兴招诗夏太尉
梅尧臣

宝元元年西夏叛,
天子命将临戎行。
二年孟春果来寇,
高奴城下皆氐羌。
五原偏师急赴敌,
昼夜不息趋战场。
马烦人怠当劲虏,
虽持利器安得强。
二师覆败乃自取,
岂是廊庙谋不臧。
朝廷又选益经略,
三幙贤俊务所长。
或取李悝备边策,
或欲五道出朔方。
仲夏科民挟弓矢,
季冬括驴齎道粮。
官军未进复犯塞,
搴旗杀将何倡狂。
遂令士卒愈沮气,
欲使乘障胆不张。
我愿助画迹且远,
侧身西望空凄凉。
庶几一言可裨益,
临风欲寄鸟翼翔。
所宜畜锐保城壁,
转馈先在通行商。
守而勿追彼自困,
境上未免小夺攘。
譬如蚊虻噆肤体,
实於肌血无大伤。
此言虽小可喻远,
幸公采用不我忘。
诚知公虑若悲度,
圣上听用同宪皇。
当时岂不历岁月,
犹且众镇未陆梁。
况今鹰犬乏雄勇,
便拟驰骋徒苍惶。
且缓须时励犀卒,
终期拉朽功莫当。

白话文翻译

在宝元元年,西夏发生叛乱,
天子命令将领前往征讨。
第二年春季,敌人果然来犯,
高奴城下的敌人是氐羌部落。
我方急忙派遣偏师前往作战,
昼夜不停地奔赴战场。
士兵疲惫,马匹也困倦,
即使手持利器又能如何强大?
两军的失利是自招灭亡,
难道是朝廷的谋划不周吗?
朝廷又选拔有能力的统帅,
三位贤俊都各有所长。
有的采用李悝的边防策略,
有的想要从五道出兵朔方。
仲夏时节,农民挟带弓矢,
冬季时节,用驴拉粮食。
官军尚未进攻,敌人却又侵犯边塞,
举旗杀将,究竟是谁在喧嚣?
这使得士卒更加沮丧,
想使他们在障碍中失去勇气。
我希望能画出策略以远望,
侧身向西凝视空中的凄凉。
或许我的一言能有所帮助,
在风中想寄托鸟翼高翔。
应该加强守卫保卫城墙,
转而馈赠在商道上的通行。
守城而不追击,敌人自会困扰,
境内不免会有小幅夺取抢劫。
譬如蚊虫叮咬肌肤,
虽然对肉体没有大伤。
这话虽小却能引申得远,
希望您能采纳,不要忘记我。
确知您忧虑如同悲痛,
圣上所听用的也应合宪法。
当时难道没有经历岁月,
依旧有众镇未安定。
何况如今鹰犬缺乏英勇,
难道只是徒然焦虑?
且缓缓地应时激励士卒,
终究能将腐朽的敌人打败。

注释

  • 宝元元年:指宋朝宝元年间,时间为公元1038年。
  • 西夏:指西夏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
  • 氐羌: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 五原:地名,指今天的内蒙古一带。
  • 李悝: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以军事和治国之策被后世所推崇。
  • 蚊虻:指小虫,形象比喻对人的伤害微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与苏轼、黄庭坚齐名,时称“三苏三梅”。梅尧臣以其精湛的诗才和深邃的思想,尤其是对边塞诗的贡献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西夏叛乱之际。诗人以此诗寄托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了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及对将领的劝谏。

诗歌鉴赏

《寄永兴招诗夏太尉》是一首反映历史动乱和民族冲突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感情真挚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全诗以叙事为主,结合了丰富的历史背景,表现了当时军队的困境和士兵的疲惫,揭示了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与无奈。

诗的前半部分详细描绘了西夏叛乱的经过和战争的紧迫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在描写军队出征时,诗人用“昼夜不息趋战场”突显了战斗的艰苦和士兵的辛劳。而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表达了对将领和朝廷决策的期望和劝诫。诗人在充满忧虑的情感中,仍然寄予了希望,希望能通过自身的智慧来辅助国家。

梅尧臣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全诗在情感上更为饱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整首诗不仅是一首军事诗,更是一篇关乎家国命运的沉思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学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元元年西夏叛:描述西夏在宝元年间叛乱。
  2. 天子命将临戎行:天子命令将领赶赴前线。
  3. 二年孟春果来寇:第二年春天敌人来到侵略。
  4. 高奴城下皆氐羌:敌人在高奴城下为氐羌部落。
  5. 五原偏师急赴敌:五原的偏师急忙前往敌人处。
  6. 昼夜不息趋战场:士兵们昼夜不停地奔赴战场。
  7. 马烦人怠当劲虏:马匹疲惫,人也乏力,面对劲敌。
  8. 虽持利器安得强:即使手握利器,如何能强大。
  9. 二师覆败乃自取:两军的覆灭是自找的。
  10. 岂是廊庙谋不臧:难道是朝廷的谋划不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士兵比作蚊虻,揭示战争中的小伤害。
  • 排比:用“或取…或欲…”排比手法,展现不同的策略选择。
  • 对仗:如“守而勿追彼自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忧国忧民的情感为主线,表达了对战乱的痛心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也包含了对将领的劝诫和希望,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士兵的疲惫和战争的艰苦。
  • 鸟翼:象征着希望和帮助,表达了诗人愿意用智慧助国的心愿。
  • 蚊虻:形象地表现了小伤害在战争中的微不足道,暗示着敌人自会因困扰而败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叛乱发生在哪一年?

    • A. 宝元元年
    • B. 宝元二年
    • C. 宝元三年
    • D. 宝元四年
  2. “即使手持利器安得强”中的“利器”指的是什么?

    • A. 武器
    • B. 策略
    • C. 计谋
    • D. 兵员
  3. 诗中的“蚊虻噆肤体”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敌人的愤怒
    • B. 对战争的无奈
    • C. 对士兵的关心
    •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均有边塞战事背景,但梅尧臣更关注战斗过程中的士兵心理,而王之涣则更注重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关于梅尧臣的诗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古代诗词发展脉络的书籍。
  3. 《梅尧臣研究》:专门研究梅尧臣生平及作品的文献。

相关诗句

宝元元年西夏叛,天子命将临戎行。下一句是什么

二年孟春果来寇,高奴城下皆氐羌。上一句是什么

二年孟春果来寇,高奴城下皆氐羌。下一句是什么

五原偏师急赴敌,昼夜不息趋战场。上一句是什么

五原偏师急赴敌,昼夜不息趋战场。下一句是什么

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上一句是什么

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下一句是什么

二师覆败乃自取,岂是廊庙谋不臧。上一句是什么

二师覆败乃自取,岂是廊庙谋不臧。下一句是什么

朝廷又选益经略,三幙贤俊务所长。上一句是什么

朝廷又选益经略,三幙贤俊务所长。下一句是什么

或取李悝备边策,或欲五道出朔方。上一句是什么

或取李悝备边策,或欲五道出朔方。下一句是什么

仲夏科民挟弓矢,季冬括驴齎道粮。上一句是什么

仲夏科民挟弓矢,季冬括驴齎道粮。下一句是什么

官军未进复犯塞,搴旗杀将何倡狂。上一句是什么

官军未进复犯塞,搴旗杀将何倡狂。下一句是什么

遂令士卒愈沮气,欲使乘障胆不张。上一句是什么

宝元元年西夏叛,下一句是什么

天子命将临戎行。上一句是什么

天子命将临戎行。下一句是什么

二年孟春果来寇,上一句是什么

二年孟春果来寇,下一句是什么

高奴城下皆氐羌。上一句是什么

高奴城下皆氐羌。下一句是什么

五原偏师急赴敌,上一句是什么

五原偏师急赴敌,下一句是什么

昼夜不息趋战场。上一句是什么

昼夜不息趋战场。下一句是什么

马烦人怠当劲虏,上一句是什么

马烦人怠当劲虏,下一句是什么

虽持利器安得强。上一句是什么

虽持利器安得强。下一句是什么

二师覆败乃自取,上一句是什么

二师覆败乃自取,下一句是什么

岂是廊庙谋不臧。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