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少愚母挽诗
作者: 韩驹 〔宋代〕
石窌恩虽渥,潘舆恨已遥。
南天丹旐湿,朔吹穗帷飘。
不复迎船笋,惊闻引葬箫。
九原封若斧,泪溢冶城潮。
白话文翻译:
尽管石窌的恩情深厚,但潘舆的遗恨已是遥远。
南天的红色旗帜被雨水打湿,北风吹动着穗帷飘飘。
不再迎接船上的竹笋,惊闻的却是引导葬礼的箫声。
九原的墓地如同被斧头封住,泪水像冶城的潮水般涌出。
注释:
- 石窌:意指李少愚的恩情,石窌为“石头的恩情”,象征深厚持久。
- 潘舆:潘舆是指李少愚的母亲,代表着母爱的深厚与牵挂。
- 南天丹旐:南方天空中的红色旗帜,象征着哀悼与悲伤。
- 朔吹:北风吹来,象征着寒冷与孤寂。
- 九原:指古代的墓地,象征着死亡与永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驹,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抒情诗著称,善于表达对生死、亲情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李少愚的母亲所作,表达了对逝去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反映了诗人在失去亲人后的无奈与惋惜。
诗歌鉴赏:
《李少愚母挽诗》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失去母亲的痛苦与思念。诗中通过“石窌恩虽渥,潘舆恨已遥”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了哀伤的气氛。这里的“石窌”意指恩情如石般厚重,而“潘舆”则暗示了母亲的离去带来的遗憾与孤独。接下来的“南天丹旐湿,朔吹穗帷飘”使用了自然景象来映衬内心的悲凉,红色的旗帜被雨水打湿,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情怀。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不复迎船笋,惊闻引葬箫”表达了对昔日欢愉的怀念与对葬礼的震惊,反映了生活的无常与亲情的脆弱。最后两句“九原封若斧,泪溢冶城潮”更是以极具冲击力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悲痛,泪水如潮水般涌出,刻画了失去母亲后的无尽哀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窌恩虽渥:尽管石窌的恩情厚重,意在强调母亲对作者的深情与关怀。
- 潘舆恨已遥:但母亲的离去使得这种恩情变得遥不可及,表现出对母亲的思念与悔恨。
- 南天丹旐湿:南方的红色旗帜被雨水淋湿,象征着悲伤的气氛。
- 朔吹穗帷飘:北风吹动着帷幕,进一步加深了悲凉的意境。
- 不复迎船笋:不再迎接昔日的快乐,暗示生活的变化与失落。
- 惊闻引葬箫:听到葬礼的箫声,表达了对死亡的震惊与无奈。
- 九原封若斧:墓地如同被斧头封住,象征着对死亡的无奈与绝望。
- 泪溢冶城潮:泪水如潮水般涌出,形象地描绘了深切的悲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恩情比作石窌,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来反衬心境,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母亲的思念为主线,表现了亲情的珍贵与失去后的无奈,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窌:象征深厚的母爱。
- 丹旐:代表哀悼的情感。
- 葬箫:象征死亡与告别。
- 九原:古代墓地的象征,表现对逝者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窌恩虽渥”中的“石窌”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恩情
C. 离别
D. 生活 -
“南天丹旐湿”中的“丹旐”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哀悼
C. 远行
D. 友情 -
诗中提到的“九原”指的是什么? A. 墓地
B. 山川
C. 城市
D. 家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韩驹的《李少愚母挽诗》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母子情深,后者则是兄弟情谊的惋惜。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