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会景亭》

时间: 2025-01-14 19:51:27

景物浩无穷,兹为一都会。

之人心若鉴,万状静相对。

乔林拥砌底,修岭倚窗背。

流云过席上,去鸟出天外。

徐徐杖屦整,蔼蔼效原晦。

来往亦何为,逍遥真乐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会景亭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景物浩无穷,兹为一都会。
之人心若鉴,万状静相对。
乔林拥砌底,修岭倚窗背。
流云过席上,去鸟出天外。
徐徐杖屦整,蔼蔼效原晦。
来往亦何为,逍遥真乐内。

白话文翻译:

这片景物广阔无边,此刻我站在这座城市的会景亭。
人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万种景象静静地映照在面前。
高大的树木环绕在台阶下,修长的山岭依靠着窗后。
流动的云彩飘过席子,飞鸟从天际飞出。
我慢慢整理着拐杖,心中愈发感到宁静。
来来往往的人们又为了什么呢?
我只想在这逍遥的境地中享受真正的快乐。

注释:

  • 浩无穷:形容景色广阔,无边无际。
  • 会景亭:指一个可以观赏景色的亭子,象征着闲适与雅趣。
  • 之人心若鉴:人们的内心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外界的种种景象。
  • 流云:飘动的云彩,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变幻。
  • 杖屦:拐杖与鞋子,象征行走与闲适。
  • 逍遥: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他在政治上主张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注重历史教训的总结,倡导以史为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追求内心宁静与逍遥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和利州鲜于转运公剧八咏·会景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心境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全诗以“会景亭”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开阔而宁静的视野。诗中通过“心若鉴”这一比喻,传达了人们内心的宁静与外界景象的和谐统一。高大的乔林和修长的山岭构成了一个优雅的背景,流云与飞鸟则为画面增添了动感,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诗人在此刻选择放慢脚步,整理拐杖,享受这一刻的静谧,流露出对逍遥自在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他心中的理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景物浩无穷:开篇即展现广阔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感受。
  • 之人心若鉴:人们的心境如同镜子,能真实地反映外界的万千变化。
  • 乔林拥砌底:描绘了亭子周围的高大树木,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修岭倚窗背:山岭依靠在窗后,增加了层次感和空间感。
  • 流云过席上:流云飘过,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 去鸟出天外:飞鸟从天际飞出,象征自由与无拘束。
  • 徐徐杖屦整:整理拐杖,慢慢放松,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态度。
  • 来往亦何为:思考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的,反映出诗人的淡泊。
  • 逍遥真乐内:最终强调在内心的逍遥与快乐才是真正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心比作镜子,形象地表达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出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心灵的宁静与内心的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景物:象征自然的广袤与美丽。
  • :代表内心的状态与情感。
  • 流云:象征变化与流动的时光。
  • 飞鸟:象征自由与无羁束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人心
    B. 飞鸟
    C. 自然景物
    D. 以上都是

  2. 诗中“心若鉴”指的是什么? A. 心境如镜
    B. 心情低落
    C. 心情愉悦
    D. 心如石头

  3. 诗人对逍遥生活的态度是? A. 忧虑
    B. 向往
    C. 冷漠
    D. 忘我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表现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 vs. 司马光: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但王维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而司马光则更多地反映出哲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