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一般奇绝。云淡天高秋夜月。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
白话文翻译
谁能用妙笔,描绘出这三百尺宽的绢帛?世间应当没有这样的画作。这幅画描绘的是钱塘湖的景色,真是绝妙无比。秋夜的月亮高悬,云淡风轻。即便费尽心思和工夫,也无法将这样的景色画出来。
注释
- 凭:依靠,凭借。
- 妙笔:形容写作或绘画技艺高超的笔。
- 素缣:素色的绢,指绘画用的材料。
- 横扫:形容用笔一挥而就,形象生动。
- 钱塘湖:指今杭州的西湖,以其美景著称。
- 奇绝:形容极为奇特,绝无仅有。
- 云淡天高:形容天气晴朗,云彩稀薄。
- 费尽丹青:指付出很多心力在绘画上。
- 儿:这里指“这些”,用以强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卓越的才华被誉为“苏东坡”。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起伏,作品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多个领域,风格独特,深具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创作于苏轼晚年,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在此诗中得以体现。诗中通过描绘钱塘湖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无奈。
诗歌鉴赏
此诗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钱塘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无力感。开篇提问“凭谁妙笔”,引出对画作的期待,随即转入对美景的描绘,表现出其对艺术的热爱与向往。诗中提到的“云淡天高秋夜月”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结尾处“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则流露出诗人对自我艺术能力的自我否定,显得既谦逊又真实,显示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理想的遥不可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凭谁妙笔:开篇以问句形式引入,表达对艺术创作的渴望和期待。
- 横扫素缣三百尺:形容若能用笔描绘这幅大画,确实非同寻常。
- 天下应无:强调此画之独特性,世上难得。
- 此是钱塘湖上图:直接点明画作的主题,突出其美丽的自然景观。
- 一般奇绝:进一步强调这幅画作的绝妙。
- 云淡天高秋夜月: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增添意境。
- 费尽丹青:反映出创作的辛苦与不易。
- 只这些儿画不成:表达了对自身艺术能力的怀疑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妙笔”比喻艺术家的才能。
- 对仗:如“云淡天高”,形成和谐美感。
- 夸张:如“横扫素缣三百尺”,强调画作的宏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艺术创作的无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追求美的执念。
意象分析
- 钱塘湖:象征着自然之美。
- 秋夜月:象征着宁静和思考的时刻。
- 云淡:象征着清新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凭谁妙笔”中的“妙笔”指什么? A. 画笔
B. 妙手
C. 诗句 -
诗中提到的“云淡天高”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复杂
B. 宁静
C. 吵闹 -
诗人对自己的艺术能力的态度是? A. 自信
B. 怀疑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苏轼更突出艺术创作的无奈,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