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
时间: 2025-01-06 11:3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春
作者: 周岸登 〔清代〕
五华高,滇池远,山水韵调哀玉。
潇洒古仙人,羹墙梦宛接幽袍贶琼椟。
篆铭堪读。施氏斫嗣踪雷蜀。
应是自惜沉埋久,知音梦中相属。
会心在成连移情后,凝望淼骖鸾驾鹿。
朝来金徽到手,契兰言响应空谷。
调弦更授古曲。似海上苍茫云木。
漫遗恨两度君弦断,仙期待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五华山和遥远的滇池,山水之间的韵味让人感到悲凉。诗中提到潇洒的古仙人,仿佛在梦中与幽静的袍子相接,赠送着美好的琼玉。篆刻的铭文值得一读,施氏的踪迹在雷蜀的山中显现。或许是因为对曾经的珍惜,才使得知音在梦中相聚。心灵的契合在情感交融之后,凝视着浩瀚的骖鸾与驾鹿。清晨时分,金色的徽章已经到手,契约与兰花的言语在空谷中回应。调弦后再传唱古老的乐曲,似乎在海上晴朗的云木间飘荡。遗憾的是,君子的弦音已断两次,仙人仍期待续曲。
注释
- 五华高:指五华山,位于云南省,因山势高峻而著名。
- 滇池远: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湖泊,景色秀丽,远处的山水形成了优美的画面。
- 羹墙梦:可能指梦中与友人相聚,分享美好时光。
- 琼椟:指美玉或珍贵的器物,象征珍贵的情谊。
- 施氏:施家,可能指历史上某位名人,斫嗣指斫刻的后嗣。
- 骖鸾驾鹿:古代神话中,骖鸾是神兽,驾鹿象征高贵与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岸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志趣。
创作背景
《阳春》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
诗歌鉴赏
《阳春》是一首充满自然美与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描绘高耸的五华山与辽阔的滇池时,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山水的幽美与内心的惆怅。诗中通过对古仙人的描写,揭示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逐渐递进。开头的自然景观描写引出后续的情感寄托,使得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形成了更强的共鸣。在词句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将古典文化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不仅具备了美学的享受,更让人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尤其在“调弦更授古曲”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之心,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最后的“漫遗恨两度君弦断,仙期待续”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期待与无奈的情感交织,令人在阅读时深感共鸣,仿佛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华高,滇池远,山水韵调哀玉。
描述五华山的高峻和滇池的辽远,营造出一种山水相间的悲凉意境。 -
潇洒古仙人,羹墙梦宛接幽袍贶琼椟。
诗人想象古代的仙人,与梦境中的幽静袍子相连,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谊。 -
篆铭堪读。施氏斫嗣踪雷蜀。
提到古代的铭文,暗示历史的积淀,同时提及施氏家族的传承。 -
应是自惜沉埋久,知音梦中相属。
诗人感叹对过去的珍惜,知音之间的默契在梦中相聚。 -
会心在成连移情后,凝望淼骖鸾驾鹿。
在情感的交融后,凝视着美丽的神兽与鹿,象征着内心的向往与理想。 -
朝来金徽到手,契兰言响应空谷。
金徽象征成功与理想的实现,兰言则是友人的回应,传达出对理想的追求。 -
调弦更授古曲。似海上苍茫云木。
诗人在传唱古曲,像是海上的云木,给人以悠远与广阔的感觉。 -
漫遗恨两度君弦断,仙期待续。
最后表达遗憾与期待,仿佛在等待与知音的再次相聚。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骖鸾驾鹿”比喻理想与追求的高贵,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把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得山水之间更具灵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知音的深切怀念,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华山:象征高洁与理想。
- 滇池:代表辽阔与自由。
- 古仙人:体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骖鸾:象征着高贵与神秘的理想追求。
- 金徽:象征成功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阳春》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周岸登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滇池”象征什么?
A. 忧伤
B. 自由与辽阔
C. 人生的挫折
D. 友情 -
“调弦更授古曲”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珍视?
A. 朋友
B. 自然
C. 传统文化
D. 个人成就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月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 《阳春》与《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阳春》更注重于理想与人际关系的描绘,而《登高》则是对人生苦短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