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下山各赋一篇仍迭和韵》

时间: 2025-01-01 12:12:26

绝顶来还晚,寒窗睡达明。

连床眇归思,三宿怅馀情。

云合山无路,风回雪有声。

岳祇珍重意,只此是将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顶来还晚,寒窗睡达明。
连床眇归思,三宿怅馀情。
云合山无路,风回雪有声。
岳祇珍重意,只此是将迎。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上待得很晚,寒冷的窗户前我睡到了天明。
床上独自思念远方的归来,三天的住宿让我感到无尽的惆怅。
云雾弥漫,山中无路可寻,风吹过,雪声阵阵。
唯有这座山的意境珍贵,只有在这里我才能被迎接。

注释:

字词注释:

  • 绝顶:山的最高处。
  • 寒窗:寒冷的窗户,这里指在山中寒冷的环境。
  • :渺小、微弱,这里指思念之情细微而难以捉摸。
  • :忧愁、失落。
  • 岳祇:指高山的神灵,寓意山的崇高和神圣。

典故解析:

  • :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高山,象征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强调“格物致知”,提倡理学,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朱熹晚年,他在山中隐居,反思人生,表达了对归乡思念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朱熹的《十六日下山各赋一篇仍迭和韵》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自然描写的诗。诗的开头“绝顶来还晚,寒窗睡达明”,描绘了在山顶上待到天亮的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生活的深思。寒窗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孤寂的氛围,与其后“连床眇归思”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云合山无路,风回雪有声”,描绘了山中云雾弥漫的场景,显现出一种无法通达的孤独感。这里的自然描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内心情感的折射。诗的最后一句“岳祇珍重意,只此是将迎”,表达了对山的敬畏和对友人的期盼,展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理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交织,充分展现了朱熹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既有个人的孤独感,又有对自然的敬仰,体现了他理学家身份下的诗人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顶来还晚:在山顶呆得很晚,暗示了诗人的归途艰辛。
  • 寒窗睡达明:在寒冷的窗前,直到天明才入睡,表现出环境的寒冷和内心的孤寂。
  • 连床眇归思:在床上思念远方的故乡,情感细腻,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三宿怅馀情:三天的住宿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强调了思念的绵长。
  • 云合山无路:云雾弥漫,山中无路可走,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感。
  • 风回雪有声:风回荡,雪声阵阵,增添了自然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凄凉的情感。
  • 岳祇珍重意:山的神灵珍视这份情感,传达出对自然的敬重。
  • 只此是将迎:只有在这里我才能被迎接,表达出对归宿感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神灵,象征着崇高与神圣。
  • 拟人:风与雪有声,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敬仰以及人生的反思,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绝顶: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寒窗:体现出孤独和冷清的环境。
  • 云、风、雪:自然的力量,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绝顶”指的是哪里? A. 山的最高点
    B. 河流的源头
    C. 城市的中心
    D. 田野的尽头

  2. “寒窗”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温暖的故乡
    B. 寒冷的环境与孤独
    C. 舒适的生活
    D. 烈日炎炎

  3.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敬畏与亲近
    C. 只关注人事
    D. 逃避现实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与朱熹的这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李白的作品更偏向于豪放壮丽,而朱熹则更加细腻内敛,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朱熹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